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0-02-10期 第A9版:晚报论语

“5.5元宾馆”,遥远却很真实

刘楚汉

客房内没有电视和厕所,只有几张简易的木制床;总台没有电脑,服务员是两位五六十岁的大姐。大姐常对着房客吆喝:“住店登记,一晚上5块5。”这不是在描述上个世纪80年代某个小旅馆的片段,而是浙江衢州市中心城区“节约旅馆”内每天都在发生的场景(2月9日《茂名晚报》)。 如果不是有照为证,如果不是出自报纸的正式报道,估计不少人会对这个“节约旅馆”的存在难以置信。就算有人愿意开这样的旅馆,房费够支付人员和房子的成本吗?就算能够维持成本,没有电脑能通过公安部门 “每位入住者的信息必须即时联通警方”的要求吗?一晚5.5元房费的旅馆,离我们的生活常识实在太过遥远了! 然而,这样的旅馆事实上存在着,存在于我们的诧异之中,存在于民工们的心灵深处。并不是我刻意将它与民工拉上联系,旅馆的“守望者”、服务员吴大姐明白地表示,旅馆就是为民工们而开的。尽管简陋,这里却成为了民工们的“温馨家园”,许多人一住就是半年。不少人回家再返回时不忘带上一些香肠、鸡蛋的小举止,就是他们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尽管朴素,却很真实。 在此,我并不想过分阐释吴大姐、毛大姐两位已届花甲的老人,行为如何崇高思想如何纯洁。但是不可否认,只要这个旅馆存在一天,它事实上解决了许多民工的后顾之忧。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没有了它,在繁华的都市,在毗邻工地的中心市区,到哪里去找一片睡觉休息之所呢?打工生活飘忽不定,然而有时候,支撑他们留在这个城市的也许恰恰就是一个不起眼的落脚之地。 在这个物价飞扬的年代,在这个动辄可以一掷千金的年代,这个廉价旅馆的存在以一种特别的形式强调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这个社会中,不仅有一掷千金,同样也还有许多人在为基本的衣食、住宿或者医疗等问题而困扰,需要社会给予他们基本的关心和保障,让他们可以平等享受头顶上的同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