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12-07期 第B3版:往事

自行车情结

  

毛勇强
  最近,我花几百元购买了一辆26寸的凤凰牌自行车,很多亲戚朋友都觉得不可理解:现在已拥有小汽车、摩托车,还有共享自行车、电动车,出行十分方便,为什么还要花“冤枉钱”购买自行车?
  亲戚朋友的不理解,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他们可能因为没有理解我的“自行车情结”而觉得奇怪,如果他们知道我与自行车的不解之缘就可以理解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拥有一辆自行车,曾经是身份的标志。尽管当时每辆自行车的价格在150-170元之间,但有能力购买的人却凤毛麟角。即使好不容易攒够钱也很难买到,因为自行车属国家统销的商品,要凭证才能购买。因此,拥有自行车的家庭非常稀少。
  然而,在那个年代拥有一辆自行车,实在是太实用了。一旦拥有,而且学会“驾驭”的话,上学、探亲、访友、做买卖等等,几乎每天都可以派上用场。因此,渴望拥有一辆自行车,曾经是我小学和中学阶段梦寐以求的愿望。
  读初中一年级时,班上有几个同学家里购买了自行车,还学会了“驾驭”,令我羡慕不已!我妈妈知道后,偷偷借来单位的自行车,请人教我学骑,经过数次的“切肤之痛”之后,我也驾驭自如了。从此,我与自行车结下了不解之缘,无法割舍。
  具体来说,从1973年开始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异乡求学、到下乡“接受再教育”、到从知青农场回城、以及在县城乃至调到市里工作,自行车都是我的“好朋友”,几乎每天不离不弃,她为我“服务”了几十年,为我提供了工作和生活的方便。
  几十年来,我与自行车风雨同路,不舍不弃,与她有关的小故事也记忆犹新,历历在目。那是1981年6月,化州县委宣传部、武装部联合举办民兵通讯员培训班。其时,我在合江公社党委办公室工作,被抽调参加培训班。挂名是“培训班”,实际上是抽调县直单位、公社党委办或国营农场有较强采写能力的通讯员,到全县各地采写稿件,以扩大宣传,提高化州的知名度,以及帮助县武装部完成上级布置的写稿任务。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我和另外两名“学员”被分配在第二组,第一站到笪桥公社采访。根据公社党委办提供的线索,我们到良埇大队采访一位在战争年代支持过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不但没有居功自傲,而且为家乡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的妇女。而公社到该大队有6公里。在公社党委办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借了三辆自行车给我们使用,而其中有一辆特别破烂。于是,我自告奋勇骑这辆“除了响铃不响,其他地方都响”的自行车。一路上,这辆“不争气”的自行车多次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难以“驾驭”,不时要停下来修理一下,但我的车技尚可,大约半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虽然自行车不好用,但采访很顺利。回到公社招待所后,我们连夜讨论稿件的写作,并由我执笔写了长篇人物通讯,先后被《广东农民报》、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和《湛江日报》等新闻单位采用。后来,对我在使用自行车时做到“先人后己”,本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县委宣传部和县武装部的有关领导还几次给予表扬。
  例子不胜枚举,一言以蔽之:自行车曾经是我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成了我的“好伙伴”“好兄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好的回忆,深深的眷恋,乃至产生了“自行车情结”。
  行文至此,交代一下我为什么一定要购买凤凰牌自行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广东三大牌子(凤凰、永久、飞鸽)的自行车占领市场,而凤凰牌是公认的“一哥”。因此,拥有一辆凤凰牌自行车曾经是无数人的梦想(我也是这支“大军”中的一员)。但是,我是在参加工作好几年之后,才有条件和机会购买了一辆“飞鸽”牌的自行车。源于怀旧,源于心中的那个梦,源于与自行车的不解之缘,所以我购买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