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09-03期 第B2版:法治/史鉴

古人没有电的夜生活

  说起“没有电”的古代岁月,虽说那些记录于典籍里的“历代夜生活”,常叫多少“穿越迷们”心驰神往。但实事求是的说,对于大多数的古人来讲,“夜生活”就是“吃完晚饭就上床睡觉”。为何“过夜生活”如此难?放在中国古代史上,除了历代的“宵禁”政策外,一个直接的困难是:“没有电”的古代岁月里,晚上“点个亮照个明”不止困难,还相当费钱。
  比如在秦汉至隋唐年间,照明灯具还是以铜灯瓷灯为主。烧的“灯油”也一度是动物脂肪燃料。别说其他开支,单是“点个亮”,烧的就是钱。
  随着中国古代灯具技术的进步,“夜生活”的成本,也渐渐低了下来。
  从唐代中期起,中国古代城市的夜生活逐渐丰富起来。唐代的广州扬州的夜晚,都渐渐变得热闹,“桥市通宵酒客行”成了许多大城市的夜晚常态。到了宋代的汴京临安等“超级城市”里,“晚上喝个酒”更不算是个事儿。每到黄昏时,汴京城的大小店铺就开始“上下相照”,甚至街面上“每一瓦陇中皆置莲灯一座”。里里外外都叫城市“亮起来”。
  这样“亮起来”的宋代城市,“夜生活”也就有了载入史册的热闹:“瓦舍”里的“话本”“相扑”等娱乐活动彻夜不休,连宋仁宗都跑来做“热心观众”。州桥夜市上的各类小吃,一直营业到三更时,马行街夜市“车马阗拥,不可驻足”。酒楼里的歌舞表演美轮美奂,“夜深灯火上樊楼”成了汴京青年的最爱。
  到了明清年间时,别说是“大城市”,就是许多经济发达的普通市镇,夜生活也都变得丰富无比。从明朝中期起,“夜生活”竟也向江南大地看齐。当时蓟镇就有“赛西湖”之类的娱乐场所,“认真”跟杭州学夜生活。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缩影,也全在这类热闹中。
  但话说回来,虽然从唐宋至明清,“夜生活”越发普遍,但对于人数占历代王朝大多数的农民们来说,“夜生活”却依然更难得。除了端阳前后的“赛乐会”上可以喝酒做乐一晚,全年都要为温饱忙碌,又哪有什么“夜生活”?哪怕是同时期“城里人”的热闹,对于农民来说,也是距离好远。
  明清年间的农民,只要是在太平年月,“夜生活”也总算丰富一些,最出名的“夜生活”,就是社戏。
  社戏,又称赛社,是古代农民民间每年的祭祀活动,发展到明清年间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有了更丰富的花样。比如明代南方的“迎神赛社”,老老少少都要动员,扮成戏台上的各种人物“妆神像”“扮杂技”,昼夜十分热闹。除了请来戏班子外,男女老幼也要出来表演,扮演“童子扮观音”等民间故事,从白天到晚上“满街人山人海”。
  这些“夜生活”,让我们看到的是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
  摘自《古代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