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05-29期 第A5版:论丛

深刻认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会

  

龙世发
  旗帜就是方向,道路决定命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伟大历史使命,就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认识并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和人民的选择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进行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开始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续写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篇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分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主要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实践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在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变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取得成功,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了实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新的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找到、坚持并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根、文明之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由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和这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成功找到、坚持并拓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而不是什么主义。
  (一)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俗话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近代以来,摆在中华民族面前有两大历史使命,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巨变,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根据理论界最新的研究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坚持生产力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坚持资本社会化共同占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规定性,坚持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基石,坚持共产党的执政领导——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规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在本质层次上,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所以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另一方面,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层次上,又根据本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三)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去,我们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有过迷茫,也有过挫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好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要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新时代意味着新起点、新要求,新时代呼唤着新气象、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为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继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持续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一)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艰辛理论探索的成果、创新创造的智慧结晶。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实际,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紧密联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使各方面工作更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不断提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
  (二)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要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和各方面创新,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强大动力。
  (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全面从严治党水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我们要时刻不忘初心,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着眼于我们党更好担当使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总结运用成功经验,正视解决突出问题,拿出恒心和韧劲,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管出习惯、抓出成效,一刻不停歇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作者系茂名开放大学法学副教授、高级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