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05-14期 第B2版:法治/史鉴

古人笔下的荔枝

  在古代,荔枝最开始时叫“离支”,什么意思呢?就是成熟后也不容易采摘,需要用刀连枝一起割下,《扶南记》中记载:
  之所以称之为离枝,原因在于以其结实时,枝若而蒂牢,不可摘取,以刀斧刖?取其枝,故以为名。
  另外,这种娇贵的东西离了枝很快就会腐烂。
  《荔枝图序》中,白居易说: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
  意思是离了枝就不容易保存了,这在古代的运输条件下,北方想吃可不容易,而多数王朝的国都又都在北方,那些皇家和贵族想吃,就要想办法运来,上行下效,荔枝越发的娇贵。
  关于起源基本没有争议,就是在我国南方,在汉朝的时候开始被中原人尝到,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考古学家在广西浦北和六万大山南面的合浦堂排曾发现过荔枝皮等物,经测定可以推到西汉年间。
  有关记载一直到了汉朝的时候才开始有,这也佐证了上面的考古发现。最开始是在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里面这样写:
  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棣,答沓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
  古代时荔枝都是写成“离支”。
  另外在《三辅黄图》中这样写:
  汉武帝破南越,建扶荔宫。扶荔者以离支得名,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然终无花实,帝亦珍惜之。
  意思是什么呢?说当时移栽了近百棵,但并没有成活,后来一直移植,终于偶然有一棵成活了,但却不开花不结果,就是这样,皇帝仍然很珍惜。
  但是,这里说的是移植。在汉武帝之前,应该已经进入了北方,比如在《西京杂记》中曾经记载:
  南越王尉佗献高祖鲛鱼离支,高祖报以蒲萄锦四匹。
  说南越王献给汉祖刘邦鲛鱼和离支,而高祖刘邦还以葡萄和锦。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原产地在我国广西等地,在秦末汉初时传入北方,曾经尝试移栽。其栽培历史已经超过了两千年。
  在名士狂士辈出的魏晋时期,曹丕称帝后曾经跟群臣说:
  南方有龙眼荔支,宁比西园。
  南北朝时期刘霁在《咏荔枝诗》中说:
  叔师贵其珍,武仲称其美。良由自远致,含滋不留齿。
  晋朝张勃的《吴录》中记载:
  苍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种之。
  但是,这时候北方能吃的都是贵族,普通百姓是没有这个待遇的,甚至以后也是这样,因为古代的运输毕竟不方便,而这种娇贵到了唐朝达到了巅峰。
  因为杨玉环的爱吃,所以给了人幻想的空间。贵妃爱吃,于是各种诗就出来了,要么是感叹,要么是怀念。
  白居易这样写:
  摘来正带凌晨露,寄去须凭下水船。映我绯衫浑不见,对公银印最相鲜。香连翠叶真堪画,红透青笼实可怜。闻道万州方欲种,愁君得吃是何年。
  张祜在《马嵬坡》中这样说:
  旌旗不整奈君何,南去人稀北去多。尘土已残香粉艳,荔枝犹到马嵬坡。
  唐朝时候,能在从多水果中独领风骚,这跟杨贵妃有着很大的关系!
  到了宋朝的时候,《荔枝谱》出现,这是第一本系统介绍荔枝的书,作者是蒲田人蔡襄,作者在开篇就写道:
  荔枝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汉初南粤王尉佗以之备方物,于是始通中国。司马相如赋上林云:“答沓离支,盖夸言之无有”是也……
  同时,这里面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品种,达到了三十多种,每一种和产地都有详细的论述。
  这个时期,广东的荔枝种植已经成规模,曾经被流放到岭南的苏东坡在诗里写:
  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辞长作岭南人。
  明朝的时候,培育和栽培技术已经很成熟,当时的栽培面积也非常大,广东、广西、福建,这些地方都有大量种植。而且在这个时候,研究更加的深入,邓道协同样写了《荔枝谱》,这里面甚至提到了繁育方法:
  原无用核种者,皆用好枝刮去外皮,以土包裹,待生根如毛,再用土覆一过,以腊月锯下,至春遂生新叶……
  可见当时的种植技术已经很成熟。
  而从皇家贡桌走向民间,荔枝经历了大约两千年的历史变化。所以,这不仅是荔枝的发展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史!
  摘自《荔枝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