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05-14期 第B2版:法治/史鉴

新中国元帅让衔的“理由”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军队建设史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在评定军衔前,徐向前、罗荣桓、叶剑英等先后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让衔的请求。
  三位元帅让衔自是各执理由,徐向前提出的理由是“既然革命已经成功,当不当元帅无所谓”。罗荣桓提出的理由是“自己是做政治工作出身的,没有什么战功,而且入伍晚、贡献小”。而叶剑英提出的理由则是“自己长期担任参谋长职位,多是在后方工作,因此,应该把荣誉让给其他长期在一线指挥作战的同志”。这些让衔的理由,看似有理有据,然而,联系到他们以身许国、出生入死、对党忠诚、战功赫赫的革命经历来考虑,实在经不起“推敲”。当年,毛泽东对三位元帅的功绩就曾有过很高的评价,而评价的指向无疑是:他们被授予元帅军衔是功配其位,理所当然的。
  既如此,为何他们三位还要主动提出让衔呢?是故作姿态的表现吗?当然不是。虽说他们各有各的让衔理由,但这些理由都非常诚恳,让人闻之感动,真心实意想让衔是他们的一致言行。而细细品味这些让衔的理由,其特别的“视角”不免让人肃然起敬:徐向前“看重”的是“革命已经成功”,罗荣桓“看低”了自己的战功和资历,叶剑英则更多“看到”的是其他长期在一线指挥作战的同志。在他们三人眼里,只有革命事业和其他同志,唯独没有自己。须知道,评定军衔是对一个革命军人的历史性评价,不但关乎此后的待遇,更是对既往贡献的认可。对个人而言,这可是一件“含金量”很高的、事关名利的大事。然而,得知自己要被授予元帅军衔后,他们都提出让衔,不为名利争短长,这是何等的“无我”境界,何等的高风亮节!
  新时代,奋进正当其时。品读三位元帅让衔的“理由”,让今天的我们更加透视了革命先辈的党性修养和精神坐标。作为引领社会发展、担当时代重任的党员干部,更应该向他们学习,要努力保持内心的丰盈、不为名利所困,把严于律己、见贤思齐、敢于担当作为人生的第一选择。
  摘自《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