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10-25期 第B5版:往事

用生命铺就西南铁路大动脉

——阔别铁道兵部队50周年有感

  李成金
  一天晚上,我观看中央4台的节目《中国回忆》——《大三线》系列第三集《秘筑铁路》。看完节目之后,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因为我就是当年在云南秘筑铁路的其中一名铁道兵。抚今追昔,当年修筑成昆铁路的往事又一次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加入修筑成昆铁路大决战
  成昆铁路是西南地区乃至我国重要的铁路干线,北起四川省成都市,南至云南省昆明市,线路全长1096km。于1958年7月开工建设,1964年复工建设,1970年7月1日竣工通车,创造了世界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
  1962年,我应征入伍,成为一名铁道兵。1964年冬,我所在的铁道兵8师36团奉命开往云南省禄丰县担负成昆铁路路段的施工任务,我和战友们一起加入到修筑成昆铁路的大决战中。
  要修筑铁路,有很多地方需要打隧道。风枪手、爆破手是开掘隧道的先锋,也是最艰苦、最危险的工作。打隧道时,需用大风枪去打炮洞,要两个人共同操作。前面的人负责托住风枪,扶着钢针;后面的人负责开风枪。风枪开动后,后面的人需要用胸膛将风枪用力往前推。风枪的强烈震动,让风枪手的两手和胸部感到阵阵痹痛。我刚开始打风枪的那天晚上,浑身上下的肌肉、骨头都疼痛不已,觉得整个身躯像散了架似的,疲劳、疼痛使我难以入眠。
  为了减少矽尘危害,部队决定打隧道时改用水风枪。开动水风枪时,水花四溅,我们的口罩、衣服全被水喷湿,上面还沾满一层石粉和沙泥。而冬天开水风枪,衣服、鞋袜被水喷湿,冷得瑟瑟发抖。
  1965年,为了加快施工进度,部队将水风枪改为干风枪(干风枪打炮眼速度快)。十几台风枪一齐开动时,从炮眼群里喷出的白石粉,形成一股股白色的“烟雾”,充满了隧道。隧道里空气浑浊、稀少,人要张大嘴巴才能正常呼吸。风枪手下班时,浑身上下都沾满了白色粉尘以及砂泥,只能看到那双黑眼睛在转动着。

  铁道兵前无困难
  我们营的任务是负责打通两千多米长的“巴格勒”隧道。开挖隧道之初,没有大型的隧道开挖机械,全靠风枪打炮眼。先用炸药炸开岩石,用矿山车运装石碴出洞外倒掉。装车时,大块的岩石要由两三个人才能抬上车,装满一车石碴后,个个大汗淋漓,衣衫全湿。
  装车工作辛苦,而推石碴出洞外倒掉的工作同样不轻松。矿山车本身就很重,装满石碴之后就更重,大约有两千多斤。开始推斗车时,需要装车人帮助推出十几米远,之后顺着下坡、顺着车动的惯性,再由一个人负责把重车向洞外开出。推车人站在斗车的横梁上,一边目视正前方的小轨道的路况,一边用手紧紧地握住刹车的大木棒,灵活机动地掌握车速,若发现异常情况,便要紧急刹车。在推斗车的过程中,稍有疏忽,将会造成翻车事故。
  在云贵高原上,到处都是崇山峻岭,地势险要,地貌复杂,火车经常是出了山洞便上桥梁。我团担负的铁路施工范围内,有几座大桥,桥墩高几十米。建桥的战士系上保险带,在几十米高的高空中作业,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风,安装、拆除桥墩的模板,扎钢筋、捣制水泥……高空作业不仅劳累、辛苦,而且险象环生。
  虽然施工环境非常艰苦、恶劣,但铁道兵的干部战士从未叫过一声苦。当年部队经常对广大战士进行革命形势、政治思想教育,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战士们,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服从党的领导,听党指挥,党指向哪里,军队就在哪里战斗。正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
  我们铁道兵战士是人民的子弟兵,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牢固树立“三荣思想”(劳动为荣,艰苦为荣,当铁道兵光荣),在成昆铁路的建设过程里,为了按时按质完成施工任务,我们顶着烈日加油干,冒着风雪坚持干。白天抢着干,晚上加班干。每天除了吃饭睡觉,经常是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但是战士们无怨无悔,从来没有人提及“有加班费没有?”“有些什么奖励?”之类的事情。不畏艰难险阻的铁道兵,顶着隧道塌方的危险与各种疾病的困扰,用责任和担当铺就出西南铁路大动脉——成昆线。
  1968年,我光荣退伍。如今,我已阔别铁道兵部队50年了,当年那个英姿焕发、红光满面的小伙子,如今已是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老头子。老兵虽老,但爱国情怀还在,“若有战,召必回!”虽不能扛枪推炮上战场,但能在后方帮助抹炮擦枪!作为一名曾经的铁道兵,我为祖国的日益强大感到骄傲,铁道兵风采永远镌刻在军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