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09-17期 第B5版:论丛

发展教育人人有责

  

梁基毅
  全国教育大会近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习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对此笔者深有体会。教育是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党政和社会团体以及众多的家庭都为教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笔者也深度参与其中,回顾过去,颇感欣慰。
  改造老区破旧小学
一直到上世纪末,我市革命老区小学依旧破旧严重,有的校舍还是危房。2001年10月省教育厅、省老促会提出要认真抓好改造破旧小学。市党政领导对此高度重视,指示由市老促会、市教育局组成工作组,分别到全市各县(区)对老区破旧小学进行调研并提出改造计划和实施办法。宣布纳入改造的小学由省补助每所30万元,市补助5万元,各县(市)区也给予补助,由改造小学的村委会再发动群众捐款,根据财力实施改造。首批兴建新校舍建筑面积共有171778平方米,于2002年3月全面启动兴建工程,并在当年秋季完工启用新校舍。这次新建校舍,市政府拨款与群众捐资共筹集资金3800多万元,可谓成效显著。其中搞得最好的是高州曹江先觉村,省、市、县、镇政府拨款40万元,三位离休干部捐款5.2万元,香港同胞捐款10万元,共筹得71万元,建成框架结构三层楼房校舍1987平方米,每平方造价309元,为全省改造小学最廉价又美丽的小学,次年又得到省慈善机构捐赠课室学生桌椅,再有热心人士捐款6万元修建水泥球场和校舍,使这所破旧小学亮丽转身。
  个人捐赠办学
我市素有捐资办学的传统,如抗战时期抗日英雄梁华盛筹资兴建海珊中学(今高州师范),纪念参加辛亥革命的父亲梁海珊。又有陈沛先生筹资兴建显臣中学(今袂花中学)以纪念其父陈显臣。
  建国后我市海外侨胞和港澳台胞发扬爱国爱乡精神捐资办学,其中高州大井青山旅港同胞江可伯是教育世家出身,特别热心办教育,他在家乡赠建青山小学,在信宜教育城建一幢瑞英楼纪念其母梁瑞英,在大井中学赠建江茂森堂、高州中学赠建江可伯体育馆,高州大坡中学赠建实验大楼。
  还有电白旅港同乡崔士治,于1989年捐资30万元兴建电白电海中学;高州旅美侨胞郭熙华捐资100万元兴建熙华中学;茂南区旅港同胞黄冠荣捐资赠建冠荣小学;台湾同胞江汉君回家乡木广垌捐建木广垌小学。
  由此可见我市素有捐资办学传统,真正做到发展教育人人有责,尤其可喜的是内外同心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奖教奖学彰显尊师重道
  我市基层乡镇历来都很重视教育,办教育的热心人士也很多。如市委接待办原主任何英同志退休后出任市老促会副会长,市扶贫促进会副会长,因为该两会年年都发奖学金和助学金,自己也亲临发奖助学金,因此,他也考虑到自己家乡化州市文楼镇那播村委会开展奖教奖学活动,为家乡教育作出贡献。经他筹划,于2008年8月召集该村外出工作人士商讨成立奖教奖学基金会,他被推举为主任。当即有两位从商人士提出每年捐赠一万元,以此为基础,又有其余38人捐赠3万多元,规定每年8月在那播村委会奖励当年升大升中学的村中学生,以及奖励村中教师。迄今该项活动已坚持11年之久,受到群众赞扬。
  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
  办好教育必须从家庭开始,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因为父亲是家长,同时母亲对养育孩子也很重要。每一个家庭的父母都尽到教养责任,孩子就一定会天天向上的。笔者十多年前了解到,信宜市钱排镇竹云村有一位寡妇培育两个孩子先后升上大学,领到每人2000元奖学金。村委会又发动群众捐助1万多元,使这两个孩子都圆了大学梦。村里群众都说,这不但是社会重视教育、奖学助学的结果,更是家庭教育结出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