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09-17期 第B5版:论丛

剜除节日腐败务须斩草除根清土

  

莫绍
  曾几何时,传统节日沦为权钱交易的高发时段,出现了“节日腐败”。“过节”成为考验党员干部廉洁的“试金石”。“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压反腐,出台八项规定狠刹“四风”,严治“节日病”,成效有目共睹。“大街上敲锣有聋汉”。重拳之下,一些“四风”问题隐形变异,演起了“变形计”,穿上“隐身衣”,钻进“青纱帐”,仍“树倒根存”。至今,节日腐败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纠正“四风”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中纪委要求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刹风肃纪,抓铁有痕、步步为营、久久为功。传统节日是反腐的重要节点,狠刹节日腐败乃纠风重锤。除恶务尽,务必对节日腐败这一毒草斩草除根清土。
  “斩草”,要从严监督惩处,坚决祛除节日腐败
  狠刹腐败,监督惩处至关重要。陈毅说:“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节日病”非一日之功,必须切实加强监督惩处,抓常、细、抓长,保持高压态势,盯紧每个节点,坚持零间歇、零容忍,坚决斩掉节日歪风和腐败苗头,达致“伸手必被捉”。节日腐败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谁还敢贪腐?
  要勇于亮剑,严格节日监督。首先,要强化“重要节点”监督机制建设。各级党组织要压实两个责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注重节日监督。健全热线举报、信访举报和网上举报“三位一体”的举报网络,确保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其次,发挥群众监督的无穷威力。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完善公示公开平台,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擦亮“群众监督无处不在”品牌,使人民群众成为节点反腐“全天候”的监督员。其三,创新监督检查方式。“四风”善变,监督检查要因应时势不断创新,或推行“四风”问题随手拍和举报奖励制度,或开展交叉互查、“点穴”检查,或健全“一网一端一微”平台,与来信、来访构建“五维”立体化监督举报体系,强化监督检查效果。总之,监督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才能确保“四风”不管穿上“隐身衣”“新马甲”,都逃不过其“火眼金睛”。
  要坚决惩戒问责,曝光震慑。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抓大不放小,发现一个查处一个,“招招见血”,让违规违纪者付出代价,让党员干部不敢碰“高压线”。要创新办案理念,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常咬耳扯袖,发现毛病马上治,防止“苍蝇”养成“老虎”;坚持明察暗访、随机抽查、突击检查相结合,快查快结,发现问题露头就打。执迷不悟,不撞南墙不回头,抱着节日腐败不撒手,就要坚决让他一尝被查“噩运”。2016年春节前夕,福建省永春县旅游事业局局长孙惠敏违规收受管理和服务对象赠送的价值3万元的参茸燕窝商行提货券。2017年10月孙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后悔已晚。
  点名通报案例是震慑腐败的利器,各级纪委节日反腐当成惯例。十八大后,中纪委、省纪委相继在网络、电视等媒体设立了节日腐败“曝光”机制,点名道姓通报曝光节日腐败、“四风”问题。去年,我市纪检监察机关紧盯节点,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8起,通报典型问题17个。通报曝光,及时警示,效果即见,作风立转。
  “除根”,要宣传教育正风倡廉,根除节日贪腐念想
  节日腐败屡禁不止,根源还在领导干部自身。信念动摇、灵魂缺钙,思想作风难免“跑冒滴漏”。礼尚往来,收点何妨?“过年过节收点礼是正常的人情交往,没什么大不了。”2017年春节前,海南省海口市公共绿化管理所副所长郑盛斌,先后4次收受管理服务对象共计3000元的礼品礼金。心存侥幸,必酿不幸。“假期应该没人会发现”。2017年10月1日,湖北省南漳县武安镇农机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杨洪志为其妻子及外孙女庆生,违规收受礼金1600元,最后难逃处分。
  教育是反腐基础。除掉节日腐败之根,还得靠宣传教育。党风正则政风好,党风政风好则民风淳。因此,必须念好“紧箍咒”,以党风带好政风、民风、社风,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人人清正不想腐,节日何来腐?
  要锤炼党性,教育党员干部坚守底线。要以组织生活、学习会、培训等平台多措并举“补钙”,使党员干部强化思想,净化灵魂,加强党性,坚定信念。要通过媒体、网络、微信、会议等形式深化宣传,使党员干部形成“清廉过节最心安”共识,敬畏纪律,廉洁过节,彻底断掉节日贪腐念想。节日须打好“预防针”。招呼在前、警示在先,警钟长鸣,让任性者收心敛性,远离高压线。今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第八条),坚决杜绝节日腐败。今年元旦春节期间,茂名市纪委以及茂南区纪委多次向下辖领导干部发送廉洁短信。重温纪律,提醒警示,增强了广大干部遵规守纪的自觉性。
  要端正风气,让清廉过节成为习惯。王岐山同志指出,“要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把握文化根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子罕以不贪为宝,羊续悬鱼拒贿,杨震暮夜却金……清廉文化,深蕴中华。端午节在有的地方一度走形变样,利用“天价粽子”表达“感情”。《中国纪检监察报》及时刊文呼吁“莫让端午失粽香”。我们要正本清源,传承优秀文化,端正节日风气,弘扬中华民族廉洁守纪、勤俭节约传统美德,讲人情但不徇私情,守纪拒礼清廉过节,狠刹贪腐浪费歪风,摒弃庸俗的腐败文化。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打铁必须自身硬。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头雁效应”,以上率下,带头转变作风,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节日文化。打造廉洁自重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国家、民族才能唾弃腐败,生生不息。
  “清土”,要建章立制管住权力,清除腐败滋生土壤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关键。邓小平说:“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古人深谙此道,严明法规治腐。元朝将最容易被视为“人之常情”的生日、节日收礼行为入罪,不再局限于职场收礼。《禁治察司等例》规定:“不得因生日节辰、送路洗尘,受诸人礼物,违者以赃论。”清康熙时期明禁春节送礼之风,要求大小官员家门前都要张贴公约,闭门拒绝节日“人情”。
  今天,根治节日腐败,更要抓其关键七寸,健全规章制度,使监督管理无缝对接,没有漏洞,让腐败无处可生。其一,完善反腐责任机制。各级党委、纪委要落实好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一级抓一级,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未雨绸缪,早研究、早部署、早提醒、早警示,严治“节日病”。其次,规范领导干部行为。扎好权力笼子,依法“阳光”用权,让权力不能任性;划出红线,立下“惩戒尺”,管住领导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把住“节日腐败”易发的环节和部位,使钻营者无漏洞可钻。其三,制订规定,抓住关键。下发禁令,划定底线,抓住“关键节点”,盯住“关键少数”,节日期间提前介入,抓早、抓小、抓实、抓廉。十八大后,规范各种津补贴、严禁用公款送节礼……“清风新政”端掉了各种违规福利的奶酪,刹住了公款送礼,节日风气骤清,节日腐败自会失去滋生的土壤。
  (作者单位:茂名市茂南区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