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09-13期 第B5版:往事

不忘乡愁

  杨学志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讲,无论乡关何处,总有乡愁牵挂。那是父母亲人养育的恩情,是人情风土的质朴与温暖,是一草一木的儿时的记忆。乡愁表面上是对家乡和人情的依恋,实质是一种文化上的寄托。虽然地域差别给每个人不一样的乡愁,但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却自己的家园与故土。乡愁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最为深厚的依托。
  我出生在北京市顺义区西部温榆河畔的乡村,这里是一片平原,盛产玉米、小麦、花生……,村南还有大片的树林。全村300多户,1500多口人,以农耕为生,民风纯朴。有文化的人士在外做校长、教师、医生、工匠等职业。据老人讲述:古城村杨姓大户是明朝从山西省移民过来的,到现在已传承14代,最早的领头先祖杨实秀是当年的贡生,做过永平府训导(顺义县志有记载)。
  我对家乡的怀念时刻挂在心头,曾多次到北京参加文化活动,会后都要回到家乡看望父老乡亲。1973年冬,我出差从东北回到家乡,正赶上春节,村里的民间花会举行彩衣化妆表演活动,如《高跷秧歌》,由12人组成的渔樵进行表演,在锣鼓的伴奏下非常活跃精彩;《小车会》是由女婆坐车、老汉推车、小童拉车和几名女伴组成的各种推车动作和人物表演,幽默、风趣,引人发笑。特别是《五虎棍》,由多位精壮的斗士装扮成不同身份脸谱,手持长杆、单双三节棍等道具,在锣鼓的伴奏下,演员表演多项套路的打斗,有时双打,有时群打,场面异常火爆,围观的群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还有由一人表演的二人摔跤的节目,表演的特殊形式令人捧腹……。表演的队伍走街串巷,村里村外人山人海成了欢乐的海洋。
  为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那年我赴京开会,带去两大箱书画共50多幅作品,会后我在家乡举办了个人书画展,此事传开轰动了全村,观展的群众络绎不绝,乡亲们热情地让我签名写字留念,和我交谈合影。县、乡领导和电视台的记者也到现场参观、采访,这次活动为丰富家乡人民的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我的二幅书画作品代表家乡参加了全区“十月金秋书画展”,还获得了奖项,为家乡人民增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