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09-13期 第B5版:往事

记忆中的鉴江

  车树才
  鉴江发源于信宜市里五大山的良安塘,流经信宜、高州、化州、吴川等四县市到吴川黄坡入南海。母亲河以慈母般的爱哺育着千千万万儿女茁壮成长。
  上世纪30年代,高州至梅菉鉴江河段上客轮往来如梭。那时高州的公路交通很落后,载客的车辆很有限,线路很少,隔日开班,汽车靠蒸汽发动,行驶速度十分缓慢,机器很容易坏,时走时停。车上没有座位,搭车价格比搭船要高,人们出行都喜欢搭船,所以客轮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客轮虽然不大,却可载40多人,比汽车载客量大。客轮上午从梅菉逆水而上经化州,下午四时左右到达高州。每当客轮将到,便拉响汽笛,厚重深沉的笛声在河面上飘来,之后便在瀛州墩、宝光塔下的河道转弯处慢慢露出身影,最后停泊在旧鉴江桥头。
  次日上午七时左右开船,开船前拉响汽笛三次,悠扬的汽笛声催促旅客及早上船。码头的小工为挣些小费抢着为旅客提皮箱、扛行李,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最后一次汽笛拉响,轮船起锚启航顺流而下。送客的亲友站在鉴江桥上,目送客轮消失在宝光塔边的河道转弯处才依依不舍离开。
  鉴江上除了客轮,还有数十艘以载货为主的木船,上至信宜,下至化州、吴川。此外还有用特大的竹制成的竹筏,竹筏有20多米长、8米左右宽,载货量非常大。山区用竹木制作成的各种器材,如木板、松柴、台凳、竹笪等,用竹筏载着顺流而下,贩卖到沿江的圩市。信宜和高州北部的深山野岭,生长着茂密的衫树。那时的衫木是建筑房屋的主要材料,需求量很大。木贩把木扎成排,借助急流的鉴江水,漂流到鉴江下游平原地区让民众购买。
  有人这样形容鉴江的鱼: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捕鱼者百舸争流,时有渔人泊艇渚边。夕阳西照,渔歌唱晚,歌声楫声,苍劲铿锵,缭绕空际,令人神往。每当夜幕降临,从上渚至下渚的河段上,江枫渔火相映红,渔歌互答乐无穷。在明代与清代,“双渚渔歌”被评为“高凉八景”之一,引历代文人墨客为胜景赋诗。1951年,笔者在高州城读书时,多次看到渔民在鉴江捕捉到六、七十斤重的大鱼,然后挑去市场像肉猪一样切块来卖。
  原茂名县的南部(石鼓区、公馆区)叫茂南平原,又叫“饥饿平原”。平原没有山,不靠近鉴江河,五天无雨小旱,十天无雨大旱,人民生活贫困。省委和茂名县委把“消灭茂南旱患”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1956年省委拨款在鉴江修筑一条长180米的拦河坝。1957年11月,引鉴渠道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每天二万多个劳动力自带粮食上工地。人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奋战了一个冬春,建成总干渠长27公里、底宽12米的引鉴水利工程。1958年3月16日,高州引鉴工程放水典礼举行,中共高州县委第一书记王财元为工程竣工剪彩。鉴江河水源源不断地流进了茂南16万亩干旱的农田,使茂南地区干旱的现状得到了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