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07-17期 第B4版:文化

说说“牛”

  ■梁载桥
  近年来,邻村刘生靠养牛成为当地一富,很快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热点新闻”,“牛”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由此,我也想顺兴说说“牛”。
  牛,种大家十分熟悉的动物,《尔雅》音鬣。时珍曰
与旄同。这在农耕社会里,牛是帮助人类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牲畜,那时,人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牛被绳子牵着犁耙田地也是十分劳累的。而旧社会那些受压迫受剥削的穷人,其艰辛可用“牛”来类比,于是,就有“穷人过着做牛做马的生活。”的说法。
  作为生肖,牛在十二生肖中居次位,与十二地支配属“丑”,故一天十二时辰中的“丑时”--夜间一点至三点又“牛时”。易卦为“坤为子母牛”。这有一段传说。古时的牛王原是玉帝殿前的差役,有一天,牛王自告奋勇为人间光秃秃的大地撒草种,出来不小心跌了一跤,头脑晕乎乎的,误撒整个大地。第二年,野草丛生,农夫根本无法种庄稼。结果被玉帝贬落人间,世世代代只准吃草,帮助农夫除草,同时,祖祖辈辈帮助农夫干活儿。要不是这样,说不准牛在十二生肖中当居首位,且尚在天上呢。
  而“牛”作为一种表意文字进入人类生活社会,经过历史演变及思想、文化的碰撞融合之后,在构成词语使用时,有多重表述,赋予多种意思,字义还在不断伸延,生命力极强。
  如,比喻极大的力量用“九牛二虎”。“牛角挂书”,形容勤奋向学。与“悬梁刺股”、“囊萤夜读”、“凿壁借光”意同。
  诗句“勿言牛老行苦迟,我今八十耕犹力。”出自宋代陆游《饮牛歌》。诗句描写的是老农歇耕驱牛饮水时的情景,“牛”是情景的动态点缀。旨意则是诗人以牛作比,表达耕者贫寒的无奈,但又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矛盾心理与复杂心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上三峡》: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古歌谣:朝见黄牛,暮见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这里的黄牛不是“牛”,而长江中的黄牛峡。)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有着乐观的性格特点,但在此诗,诗人却借景抒发自己被远谪夜郎那种度日如年的、既苦闷又无奈的心情。
  又如“孺子牛”,出自《左传·哀公六年》中记载的一个典故,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后来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牛”,还用在客家俗谚上:“牛耕田,马食谷。”一个受累,一个享福,事实显然不公平。而对于生了好吃懒做的儿子,为父的千辛万苦地劳作儿子却无动于衷,依然故我的现象,人们加了一句,则成为“牛耕田,马食谷,老豆赚钱仔享福。”的歌谣。到了现在,遇到这种现象,人们或嫌语句长或嫌语句老土,改说“啃老族”,用意一样。
  2017年,吴川市兰石镇砌筑天才梁智斌夺世界技能大赛金牌,可以说他是“牛人”,他的工匠精神也真“牛”!
  如此,从劳动的牛到经济的牛再到强人的“牛人”,充分体现牛之可爱、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也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牛”与其他事物及文字一样,历史渊源和用途意义等,均无法穷尽其说,现谨莫避聒噪,略说一二,自图个随便唠叨之乐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