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07版版:岁月

下一版>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0-09-06期 第第07版版:岁月

卓瑚先生

卢忠仁

认识卓瑚先生,是在我读高中的第一节课的时候。那天早晨,金风送爽,灿烂的秋阳斜射进学校后楼的课室,几十双眼睛随着校园的钟声,盼望着新班主任的到来。这时,一位中年老师缓步踏进课室,走上讲台。他和蔼地说:“我姓李,名卓瑚,信宜县城人,是你们高一(1)班的班主任,上你们的语文课。”接着,就讲授毛主席的诗词《浪淘沙·北戴河》。白皙、高挑、清癯,斯文、严谨、寡言,动作慢柔,声音顿挫,这就是他给人的永恒印象。 那时,社会时兴大批判。我们读高一的时候,批判“读书做官论”,到高二的时候又批判“读书无用论”了。即使校领导在前后批判会上都说得口沫横飞,但卓瑚先生却从不极端。批判“读书做官论”时,他说:“读书仅仅是为了做官是不对的,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不读书就能做官了吗?如果做官的人都是不读书的人,那就有点可怕了 。”在批判“读书无用论”时,他说:“读书能够立志、明理、解惑,知识这东西怎么会毫无用处呢?给亲人写封信也需要知识呀!”在他的鼓励、指导和带领下,我们那个班读书风气十分浓厚,成为当时一道奇异的风景线。尤其是一帮文学发烧友,以文字为美,以写作为荣,以文章变铅字为目标,走文科与社会相结合的路子,使写作的大批稿件被报刊采用,甚至上了《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时声名鹊起。县有关单位利用我们的文学成果,搞了一个“中学语文教学与社会相结合成果展览”,卓瑚先生常说:“我教了一辈子语文,可惜不会写文章,但我教的一个班出了三个省作协会员,这是莫大的荣耀。” 卓瑚先生不是政治教师,但他通过说文解字的方式做学生思想工作,别具情趣,卓有成效。一次班会,他为我们上品德课。“品字有三个口,上面这个口呢,是自己的说话之口,要求说话要注意分寸,不能狂言乱语,出口伤人,要言而有信,诺而践行;左下边这个口呢,是自己的吃东西之口,就是说做人要清廉本分,不能多吃多占,贪便宜;右下边这个口呢,是社会之口,就是说做人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美,在社会上要有良好的口碑。三个口都正了,你的品德也合格了。”这可能是他屡经政治运动而始终不受冲击的经验之谈。另一次班会课上,他谈了“大”与“小”的问题。他说:“大和小与人生如影随形,要认真斟酌。人不要吹牛,不要好大喜功,不要贪大求全,而要心胸宽大,凡事从大局着想;做人不要小肚鸡肠,耍小动作,做小人,而要善小而为之,恶小而不为……”当时,人民日报正在开展“群众学哲学家用哲学”征文活动,我以他的“大与小”和一个乡邮员的“平与陡”为内容各写了一篇文章应征。可惜,人民日报只用了“平与陡”那一篇。 卓瑚先生的手指很长,很有力。按照我父亲的说法,这样的人是书法高手。确实如此,先生的书法十分了得。他擅长隶书,县文化馆每次搞书法展览,都会向他索稿。他的美术字写得很漂亮,公社每逢写大的宣传标语,都抽他去写。那时社会上正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乡村处处都要写学大寨标语。春季农忙假的时候,他被抽去写标语,我跟了他一个星期。每天都是他指导,我动笔,他修改,我涂色,言传身教,马不停蹄,公路两旁到处都是我们的作品。经过这次实践,我的美术字水平大有长进,后来居然敢独自为供销社写标语,获得十多元工钱,解决了一个学期的早餐钱。他的楷书也极有风骨,铁划银钩,令多少学生摹仿。我是班里的语文科代表,先生对我的生活格外关爱。我没有粮票,无法到供销社的饭店吃早餐。他便不时地给我一些。一天气温骤降,衣衫单薄的我在上课时瑟瑟发抖。他发现后,便布置大家朗读课文,趁空回去拿一件上衣给我。这些细节,在我的心中温暖了几十年。尤其是那些心灵鸡汤,更使我一辈子余味绵长。 那年推荐上大学,我在“外面”推荐中荣获第一,但在“里面”推荐时却名落孙山。人生际遇如此,不禁哀叹命运多蹇,悲观至极。当时我与先生是同事,在语文科组学习时,他说:“只要自己努力,哪里不能成材!多少俊彦都无大学学历,人生成败岂系于一纸文凭?”翌年,省里招作家班,全省仅二十人,本来我很有可能被选上,但因已婚而泡汤。这时,他又语重心长地说:“只要矢志不移,处处都是写作的平台。校友杨干华在老家务农,不也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每次谈话,只不过 寥寥数语,但都像缕缕春风,拂去我心中的烦恼和 忿懑;又像 缕缕 春阳,融化我心中的冷雪和寒霜。卓瑚先生现已八十多岁,住在云开山中的南方玉城。今年教师节前夕,我去看了他一次。依然是白皙、高挑、清癯、斯文,但鬓发俱白,话语不清,一副老态。他坐在轮椅上,在与我握手时,眼睛 顿时灵光闪现,猛然间格外有神,依 稀仍有当年的神采。我的心在颤抖,积淀四十余年的感情顿时化作两行清泪,滴在老师和自己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