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02版版:论丛

下一版>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0-09-05期 第第02版版:论丛

建立激励机制 调动教师积极性

梁永天

凡是单位,就得有人管理,凡是管理,就得有管理办法。良好的工作方法,可以搞好一个单位,反之,可以搞垮一个单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好不好,在领导”的真正含义。 在学校,怎样激励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其积极性呢?在多年的学校管理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先进进行激励 学校领导可以用公开的形式,全体教师评价,公选优秀教师、模范教师等先进典型。客观公正地奖励一个人,往往可以收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与此相反,如果教师觉得激励行为即评优评模不公平,则往往采取抵制等行为,其结果是适得其反。 二、利用感情进行激励。一是针对不同情绪的特点做工作,使教师具有稳定的工作和学习热情。首先,帮助教师保持乐观愉快的心境,常采用的办法主要有:诱导教师遇事实事求是,保持适当的期望值;再次启发教师从不利中看到有利于自己的事物,学会自我解脱。 二是培养不同情感,通过提高情感水平促进激励。 1、养“德”而励。即通过培养道德感来激励教师的工作与学习。道德感是人们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一种动力和催化剂,同时是人们自我反省、自我调节的力量。因此,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会大大有益于调动其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怎样培养教师的道德感呢? (1)通过道德理论教育,强化教师的理性道德感。与之相关的教育通常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社会主义道德、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知识和理论的教育。这些知识与理论对教师识别道德行为、明辩道德是非,坚持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准则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通过具体的道德事实或情绪教育,培养教师的感性道德感,感性道德感是由感性道德认识引起的自觉性较低且具有道德定向作用的道德体验。形成这种体验的主要条件是教师要能耳闻目睹道德事实或情境。 (3)通过现实中的榜样和文学艺术中的典型形象影响教师,使之形成想象道德感,想象道德感就是在联想起某些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时激起较自觉的道德体验。 2、求“真”而励。通过培养理智感,激励教师工作与学习。培养教师的理智感,强化教师的求真倾向,并使之稳定在能激励教师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的水平上。那么怎样才能强化他们的求真倾向呢?主要举措是:引导教师加强科研,通过科研求真,以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学校的工作是一种规范性的,重复性的工作。为了避免厌烦情绪的出现,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让教师增强科研意识,深入研究发现隐藏在表层工作之后的深层工作的乐趣。所谓表层工作,是指直观性很强的已规范化的工作,只要按其大致程序进行,就可以获得一定的教学质量。深层工作是一种富有创造意义的工作,它没有固定的程序,甚至没有较多的经验可以借鉴,主要靠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科学研究的要求去实验,去思索,去发现新的规律,并按照新的规律去获得教学质量。由此可见,教师加强科研,可以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满足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理,而且能获得别人难以获得的精致性教学质量,满足自己的成就需要、荣誉需要。这样一来,教育教学工作就更有魅力。教师们自然对它有更大的兴趣和热情。 三、物质激励 马克思主义认为,衣、食、住是人的第一需要,只有当它满足之后人们才会产生其它需要。可见,适度地满足教师合理的理性需要是必要的。由此看来,要想充分调动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就要进行名副其实的物质激励。物质激励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奖励给激励客体某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物质(包括金钱),使其满足某种物质需要,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另一方面,引起物质需要。所以要充分发挥教育战线的科技优势,大胆开发,在合理范围内,不断丰富激励的物质条件,鼓励教师丰衣足食,这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基础,也是管理者必备的“官德”。 (作者是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