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21-09-07期 第13版:最解密

张相文:中国近代地理第一人

  

张相文
  1909年,43岁的张相文爱好研究地理已经15个年头。早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争后,张相文因痛惜清政府将台湾割给日本,开始关心地理。他从西方地理论著中得到了不少有关地理的新知识,因而对中国传统旧的舆地学感到厌倦。1899年,张相文到南洋公学任教,讲授中国地理。从此以后,他的主要精力便放在从事地理的教学与研究。

中国最早的地理教科书

  张相文到南洋公学任教第二年,将地理学讲稿加以整理,编著了两种地理课本:《初等地理教科书》和《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两本书的畅销出乎张相文本人的意料,印刷达两百万之多,海内外关心地理学习的人士几乎人手一册。
  “教科书”一词也为张相文首创。张相文曾著文说明:“教科书之名词现已普行于学界,然出现于中国则自余之《本国中等地理教科书》。”此后,张相文出于教学需要和自身兴趣,又相继编写了《新地文学教科书》和《地质学教科书》,同样畅销。
  在其编著的《初等地理教科书》中,张相文设计一个名叫“勤学”的小孩儿,随父亲游历山川城郭、海内海外。遇到不明白的事儿,勤学边游边问,父亲则随问随答。一问一答之中,就把地理知识传播给读者。这种课本的编写形式,在此后的科普作品中屡见不鲜。
  1908年,张相文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编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第一本自然地理著作《地文学》。《地文学》是张相文的代表作,附有中西对照表15页,彩色地图10余幅,插图80余幅;内容分星界、陆界、气界、水界和生物界5篇。《地文学》的内容,很重视实用。编写自然地理联系实际应用,在欧美诸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注意到的,而张相文在清代末期即注意到,是非常难得的。

中国第一个地学研究团体

  20世纪初期,张相文已经研究地理十余年。这时候,他感到一个人研究地学能力精力有限,因而想联络国内地学人士,相互切磋,以期“集思广益”。张相文同时期望创办地学刊物,将大家的研究心得,公之于众,以促进国人地学水平的提高。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张相文在天津北洋女子高等学校任校长,计划创建地学会,不顾好友张謇劝阻,毅然邀集白毓昆、张伯苓等及教育官员共50余人,于清宣统元年八月十五日(1909年9月28日)在天津河北第一蒙养院成立“中国地学会”。在成立大会上,张相文被推为会长。
  宣统元年八月十七日(1909年9月30日)《大公报》“开会纪闻”的一则短讯曾记载:十五日(即公元1909年9月28日)下午2点,中国地学会诸同人在河北第一蒙养院内本会事务所召开初次大会,到位者五十余人。会议公推投票决定:(一)总理傅增湘;(二)会长张相文;(三)编辑部长白毓昆……
  有研究者根据资料推测,中国地学会的旧址应该在天津美院院内。据《天津政俗沿革记》的记载,“河北第一蒙养院”指的是设在窑洼的北洋官立第一蒙养院。北洋官立第一蒙养院1914年时被当时的天津县教育主管部门划归直隶女子师范学校,作为该校的教学实习基地。而中国地学会总理傅增湘长时间兼任女师校长,会长张相文、编辑部长白毓昆均同时为女师的地理教员。另据专家鉴定,认为中国地学会成立时的照片背景楼与天津美术学院原16号工字楼(已于1980年时拆除)十分贴近,也从另一方面可以说明中国地学会成立旧址很可能就在今天津美术学院院内。

首次提出“秦岭—淮河”分界线

  张相文在1924年发表的《佛学地理志》中,明确提到了秦岭—淮河分中国为南北。这是中国人首次提出秦岭—淮河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问题。
  张相文在《佛学地理志》中将中国分成六大部:“曰本部、曰蒙古、曰满洲、曰新疆、曰西藏、曰青海。本部之地,或称禹域,亦曰汉土。……就自然形势,分南北中三带述之。北带,即黄河流域。南凭北岭、淮水……唯淮水发源于北岭之支麓。实继北岭之正干,而为南北之界线。”这里已经明确说出淮河为南北之界线。
  有研究者提出,1912年出版的《新体中国地理学》一书,对于秦岭—淮河这条线的记载要早于张相文的《佛学地理志》。书中是这样说的:“南北二岭,横绝域中,划为三带。黄河、扬子江、珠江三巨川流贯其间。北岭淮河以北为北带,为黄河流域……”后经证实,说是这本书主要是参考张相文的地理教科书而作。而张相文依旧是最早提出“秦岭—淮河”分界线的第一人。
  (据《城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