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20-08-05期 第12版:最解密

她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生物抗菌素药的发明人

王以光:“暗道”里作战的功臣

研发“长征”三十年

  

王以光(右)、杨厚伉俪
  在中国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有两位84岁的老人,“一南一北”“一明一暗”地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南”者即钟南山也,全国人民皆熟悉;“北”者,知晓的人不多——她是我国第一代生物工程学专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生物抗菌素药的发明人王以光教授。说王以光像是在一条“暗道”里作战的功臣,是因为她发明的“可利霉素”是直接用于给新冠患者临床治疗的药物。
“科学爱人”情如钻
  采访前一天,是王教授和老伴杨厚的60年“钻石婚”的日子。他们同是1956年被国家派往当时的苏联的留学生。60年前的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市)一所大学里,他们手拉着手,在隆重而简陋的婚礼上引吭高歌。
  “1956年我去苏联学习的时候,并不知道‘抗生素’是什么东西,后来才知道,这是人类治疗疾病的新兴生物工程科学技术。我就想为国家填补这一空白。”王以光说。长达五年的留学生活结束后,王以光带着37门学科全优成绩和她的爱情与婚姻,回到祖国的首都,被分配到刚刚成立的中国医学科学院抗菌素研究所,成为我国抗生素奠基人张为申教授的得力助手,也是当时这一领域中唯一女科学工作者。
  王以光与她的同事成功研发了中国第一个抗生素药物——治疗皮肤真菌感染的灰黄霉素,该药后来成为常用抗菌药,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之后几年里,王以光的团队连续研发成功了“麦迪霉素”“雷帕霉素”等数个仿制抗生素新药。
  然而,没有知识产权的抗生素品种,无法让中国抗生素新药能够理直气壮地使用在临床和实际推广之中。“必须研发自己的创新产品,走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中国抗生素之路!”上世纪80年代中叶,已年过40岁的王以光毅然决定到美国专攻生物工程学,她来到了威斯康星大学,又过了5年光阴的留学生涯。毕业后回到祖国,恰逢“863”计划实施,王以光作为项目组长,申请了抗生素基因工程项目,可利霉素的基础研究由此开始。这是一次艰辛的“长征”。从1988年立项,到2019年6月正式拿到批文,前后历时30年……
“神农”试药意无悔
  已年过六旬的王以光教授在成功研发出可利霉素之后,进行大剂量临床试验时需要有人一次性进800毫克的剂量,才能达到试验标准。
  吞下这么多药,太危险!主持临床试验的医生为难了:“这事没人敢干!”
  王以光急了:“找不到人试验,那我自己来吧!”说着,抓过八片药就往嘴里塞,“咕嘟”一下吞进了肚子。
  “当时大约是午前11点左右,还没有吃午饭,所以药下肚后感觉有点犯恶心,其他症状则没有。后来临床医生就是根据我的这个生理反应得出此药应在餐后服用比较好的结论和相关数据。”那天,王以光教授这样轻描淡写地描述这段经过。但从她老伴杨厚老师那里得知:那天,她因为药物反应太大,被人送进了医院的急救室……(据《新民晚报》何建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