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小东江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20-04-05期 第08版:小东江

根子籺仔

  

■陈华
  在我们根子的涯话里头,但凡带有“仔”字音的都表示这个“物”玲珑小巧,十分惹人喜爱,比如“侬仔”“雕仔”“虫仔”“谷仔”“碗仔”……“籺仔”,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小巧的籺。确实,相对于糖板籺而言,它真的是小了很多很多。在叫它“籺仔”之前它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寿桃籺”,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形状是以“寿桃”为主。
  “寿桃籺”它一般又分两种颜色,红色和白色。白色就是我们常常吃的那种,至于红色则是专用于祭祀的供品。打小有记忆起,每当红色的“寿桃籺”做成之后,奶奶就会洗干净手,然后很郑重的把它放在一边,沾都不让我们沾一下。看着那像桃子般鲜活的籺仔,我们实在忍不住,有一次偷偷的藏了一个出来尝尝,可万万没想到,这籺的数量早就被我爷爷数过了!结果那头我们还没尝到嘴,这头就被爷爷结实的揍了一顿。那滋味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为什么祭祀的要用红色来区别呢?为什么红色的就不能吃了呢?后来我的奶妈告诉我,这与一个传说有关。传说在很久很久的以前,我们当地出现了一场瘟疫,瘟疫过后人的寿命大减,大家都束手无策,焦虑万分。正在这时候最懂人间烟火的灶王爷托梦给大家,让大家在年廿三也就是他回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的那天,把供奉他的那些馒头、米饼呀之类的主食都改为寿桃状的,因为玉皇大帝喜欢吃蟠桃,神仙们吃了蟠桃可以延长寿命,只有把这样子供品带回到上天,玉皇大帝才了解大家的愿望,才能帮助大家度过难关。于是,大家找来最好的工匠刻出蟠桃的模板,用最香的糯米碾粉,再用花红粉轻轻染色,一个十足像蟠桃的籺就做了出来。
  说也奇怪,自从用了这个祭品之后,人们也少生病了,真的比以前长寿了许多。后来,大家做大寿时,也做起了“寿桃籺”,再后来,每逢喜事也跟着做起了“寿桃籺”。为了突显对神仙对祖先的尊重,但凡祭祀的供品就一律用红色,而且摆放的时候一定要洗手,手不能沾油。习俗就这样子流传到了至今。
  “寿桃籺”的馅料有很多种,可咸可甜,老少皆宜。有绿豆的,核桃的,艾草的,椰子丝的,木瓜丝的,红糖的,甜肉的……你喜欢什么馅就包什么馅,应有尽有!
  一到过节家家户户开始做籺的时候,村民们就会聚在村中一起商量做什么馅。你家做绿豆的,我家就做木瓜丝的,东家做了甜肉的,西家就做艾草的,总之尽量避免重复。当家家沉浮在蒸汽浩渺中,当清香袅袅的升起时,各家拿出各家的籺仔相互交换,温情如流,笑靥如花,大家彼此仿佛就是一家人一样。或许,这就是乡下人做籺最让人怀念的地方。
  记得那会我们小孩这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拉籺皮,一口下去,看谁能把籺皮拉得最长。那时我总能赢,这得益于我的奶奶。
  “人看脸,籺看皮”,一个有灵魂的“寿桃籺”,它的精髓并不在于馅料,最为考究的就是它的皮。籺皮的柔软性直接决定了这个籺的“等级”及存放的天数,记得以前我的奶奶总是这么说的。
  靓的籺皮,非常讲究。一定要挑选当季最有粘韧性的大糯米。先将大糯米煮熟,直至熟烂,再捞起米饭捣烂成糊,然后加入糯米粉,反复搓,不停搓……直至手酸累麻,米粉熟软成团,方可使用。当籺蒸至快熟时,再快速的喷上薄薄的薄薄的一层油水,然后蒸至熟透,这样做出来的籺放三天都不硬。一口下去,馅料的香气滋溜滋溜的滚动,籺皮扯得老长老长的,你既担心馅会掉,可又不舍得松口,那个香那个软那个韧,真是“扯不断理还乱”。奶奶说这是她的祖传秘方,一般人都不会这样子做,所以大家都喜欢来我家“讨”籺吃。
  在今天,寿桃籺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我们习俗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过年过节,喜事庆典,我们都喜欢用它,它不再只代表“延寿”,更代表着对生活的一种追求。于是,我们叫着叫着就用了另一种拟人手法的称呼代替了原来的比喻,叫它“籺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