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9-05-20期 第15版:小东江

说“欲望”

  

□ 潘永辉
  人真是一个无比复杂的谜。古今中外,多少人都想解开这个谜。古希腊的一些哲学家,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人生最高任务。
  “人”首先跟“肉体”有关。人人都有“自己的”肉体。活的肉体,是有感受性的。肉体如果没有感受性,肉体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么?肉体如果不去感受世界,肉体的存在有意义么?肉体如果不去感受世界,世界的存在对人有意义么?对于那些智者来说,解开这些切“身”的问题,是解开人生之谜的关键。例如佛禅文化,就把人类生命的感受工具分析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把世界的存在形态分析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并无比细致地探讨了“六根”与“六尘”的“缘起”关系,包括现代哲学所讲的“感性”和“理性”关系。
  肉体充满了欲望。肉体如果不去感受世界,肉体便只是一具没有“生活”气息的尸体,是没有“为人”的意义的。世界充满了诱惑。世界如果对人没有任何诱惑,世界是不会成为人类的“生活”场所的。肉体因为感受世界而与世界建立关系,产生欲望。没有欲望,肉体、人生、世界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肉体对世界没有欲望,肉体的存在意义是什么?人生对世界没有欲望,人生的存在意义是什么?世界不被人生所爱欲,世界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现实的世界,利用其无限丰富性,也向人类呈现出满足欲望的无限可能性,引起人心无限的惊奇、赞叹、追逐和迷惑。人们所说的创造美好世界,享受幸福生活,不外就是欲望得到满足的“心想事成”。但是,如果人类缺乏智慧,人欲横流,盲目生存,不但不会带来幸福生活,反而会破坏肉体、人生、世界。于是在人类文化史上,就有了“天理”与“人欲”之争。
  欲望带来人生的苦乐。人生在接触世界的过程中,本能地避苦趋乐。对于“舒适”的感受会去追逐。得到了,就叫做欢乐;得不到,就叫做痛苦。很多人的欲望总是太多,而所得总是有限,所以就觉得人生苦多乐少。欲望又总是外指的,欲望把生命拖入世界,陷入万事万物的困扰之中,造成身不由己的命运。人类众生所追求的一切,不管是江山、美色、权力、地位还是名誉、道德、才华、学问,一旦痴迷不舍,都会织成人类众生作茧自缚的天罗地网,遍布人生在世的吉凶祸福、宠辱得失。
  欲海无穷。谁是欲望的主体?谁让肉体充满了欲望?在人类文化史上,这又是一个大有争议的问题。有的人认为肉体本身就是欲望主体,肉体形成,生而有欲,肉体死了,欲望也就停止了;一般的科学主义者赞同这种观点。但也有些人,在肉体之外设定一个“精神主体”,是这个“精神主体”指挥肉体追逐欲望,例如“灵魂说”一类观点;这类说法难以解释“灵魂”的来源和数目,因而缺乏思想的彻底性和“科学性”。而佛禅文化的说法则显得特别而见灵性。在佛禅文化看来,宇宙人生就是一场大梦,宇宙人生的一切都是梦幻空花。包括感觉、思维、欲望、“灵魂”等一切,精神也好,物质也好,都只是梦境中的“幻有”,没有任何实在性。人欲苦海,醒来即空。谁醒来了呢?没有“谁”,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就是“无我”。梦中有一个“我”,醒来后梦中那个“我”就不见了,虚化了。这就是佛禅的解脱之道,不靠压抑,靠悟“空”。
  因为不同的世界观和对待欲望的不同态度,芸芸众生便有了不同的活法。有的人对宇宙人生很是执真执实,欲望很强烈,希望人生在世能尽情满足享受;人与人之间欲望有对抗,就容易发生斗争和战争。有的人也认为宇宙人生是实在的,但信可命由天定,生活随缘,知足常乐,与世少争。有的人否定肉体、人生、世界的实在性及其存在意义,但“外在”世界易舍,“内在”精神难空,心灵净化不彻底,剩一个孤零零的精神自我迷茫无归,很是悲苦;一般怀疑人生的人容易陷入这种心灵困境。有的人把宇宙人生看“破”了,大千世界一物也无,空空如也。身在世而心寂灭,虽寂灭而不住空境,应世接缘,任运解脱,所谓“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之境界。
  人总是要活得明白一点才好。解开了欲望之谜,也就解开了“人生”之谜。把人心中、文化史上关于欲望的各种各样有意识无意识的思想观念作一些梳绎,对我们活得明白一点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