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9-02-13期 第20版:教育

减量没减负

寒假作业有创意还需接地气

  本报综合报道 在很多人记忆里,寒假作业就是一本《过好寒假》作业本。今年,江苏省内一些学校弃用了这本传统作业本,寒假作业悄然“变脸”。
  刚放假不久,南京城东一所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朱女士就在微信群里向朋友们诉苦:老师在家长群抛出的寒假作业,居然是个大大的压缩包。“除了每天要做口算题、写字,30分钟体育锻炼,读书,孩子还有大批实践任务,看画展、唱春天的歌、走进非遗、做科学小实验、自制小乐器、观察生活写研究报告……对了,数学作业还要做PPT!这也太难了吧!”
  传统作业也未“退场”,多家电商平台数据显示,练习题册依然是孩子们在寒假中的必备“套餐”。
  “一个寒假20多天,每日”一天一练“要求记录的,都变成家长每天的寒假工作表,完成一项勾一项,有一些需要小组完成的作业,还要跟其他家长约时间。”有家长表示,其实大家也欢迎这种个性化的作业,但希望不要“捆绑”家长,让家长适当参与。
  好创意也需接地气。“花样”寒假作业固然值得肯定,但也不能“任性”,老师还是需要对作业“精挑细选”。今年该省教育厅明确提出,寒假期间确保学生每天的书面作业量不超过平时作业数量要求。
  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胡乐乐表示,寒假作业既要有创意,更要接地气,应该在离孩子最近的地方引入知识,“如今已是网络时代,随着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即便是农村孩子,有时候距离真正的生活也太远。经历即成长,孩子需要亲自体验、观察、记录,将已经学到的知识和现实生活世界联系起来,包括在老家拜访亲戚朋友,感受传统习俗,这才是最好的寒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