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7-11-10期 第09版:第一届“好心茂名人”“好心茂名家庭”风采

七旬可爱“阿公”为百名学童搭灶做饭

无私奉献,引山泉水到小学

  • 文均华<br>

  他,不只是信宜市水口镇飞马村一位普通而又淳朴的农民;他,还是一百多名学童心中最可敬、最亲切的“阿公”,他名叫文均华。
  1997年,文均华坚持在自己家中搭建小火灶,为一批又一批的走读学生解决他们的午饭问题,为乡村学生家长解决后顾之忧,从此这样的“爱心小火灶”一搭就不可收拾,延续至今。“爱心小火灶”的精神也一直植根在每个人的心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百多个小火灶成了100多名小学子心中最柔软最温馨的记忆,而文均华也成了孩子们心中最亲切的“阿公”。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何宁见习记者陈敏

  1996年,五十六岁的文均华从老祖屋搬迁到飞马小学旁边居住。1997年,走富村普遍存在着饮水难的问题,面对这一难题,文均华和另一户村民合资从远处引来了山泉水,解决了家中的饮水问题。
  本来一件令人头疼不已的事情终于解决了是值得高兴,但是对于善良的文均华而言,看到左邻右舍仍然为没水用一事烦恼不已,一阵不安的滋味涌上他的心头,他想出了一个法子,主动让他们到自己家中取水用,还将家中的自来水,开放给一直严重缺水的飞马小学使用,正是这一举动,开始了他助人为乐的一生。
  谈起“爱心小火灶”,那份喜悦仍然浮现在已七十高龄的文均华脸上,绽放着最淳朴的笑容。
  文均华解决飞马小学教师用水问题时发现飞马小学由于缺水原因以及避免加重学生经济负担等原因,学校一直没有开设饭堂,在校的孩子都是以走读为主,尤其是距离飞马小学五六公里,来回需要两个多小时的磨谷地及新胜等村里的走读生,中午要么吃早上从家里带来的冷粥冷饭,要么饿着肚子熬到下午放学后回家吃晚饭。几岁的小学生每天中午都只能啃着难以下咽的饭菜,脸色憔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这一幕全都看在文均华的眼中,也深深印在他的心里,让一直谨记“身体乃革命本钱”的他,决定想法子帮助孩子们解决午餐问题。
宅心仁厚,为孩子们搭灶做饭
  文均华的家中有两个厨房,6平方米的小厨房用来做饭,12平方米的大厨房则是用来做豆腐和豆饼去卖。当有学生家长问可否让孩子到他家中搭灶做午饭吃的时候,他二话不说把大厨房让了出来。消息不经意地传开,大家一听说有地方可以做午饭,连住在偏远山村的飞马小学十多名走读生,兴奋地带着锑煲、水勺、碗碟等餐厨具涌到文均华家中开灶。看到那么多孩子在自家做饭,文均华和妻子乐呵呵地打扫干净大厨房,拉来红砖,在厨房里砌起了十多个小火灶,“爱心小火灶”正式诞生了。
  每天11时许,十多个小土灶同时生火做饭,文均华的厨房很快被烟火熏黑了。为避免熏坏孩子的眼睛,文均华夫妇不仅定期对厨房进行大扫除,还在厨房开了多个洞口,以便排出烟雾。文均华的大厨房,因为有10几个小火灶的烟熏火燎,很快就变得黑咕隆咚。每隔一段日子,文均华都要对厨房进行一番大扫除,还想方设法在厨房墙上开多点口子将烟气透出去,以免熏坏孩子的眼睛。因为有十多个火灶开火,文均华上山砍柴的次数比以前更多了。当孩子们都从家中扛来一捆捆的大木柴,每次文均华都将那些难以烧着火的大木柴劈细、劈碎,方便孩子们生火。
  每天做午饭时间,即使再忙,文均华和妻子都会过来看看孩子们做饭。都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除了部分读学前班及一、二年级的学生,需要文均华跟在后面一手一脚指点帮忙,高年级的学生基本都懂得生火做饭。不过文均华对孩子们也很“无情”——从来不主动帮孩子做饭,任由他们像打仗一样自己动手做饭,但要是有人受伤或生病,他就会帮着做饭。他想,孩子只有自己亲自动手,才会一天天长大。
亲如一家,文均华是可爱的“阿公”
  孩子们的午餐比较简单,每天标配的白粥加萝卜干或花生米,甚少炒菜。文均华夫妻得知这情况,专门从稻田里开辟了四分多地用来种菜,每天炒菜给孩子们吃。文均华告诉记者,我们也会遇到不少难题,但是都会力所能及地去解决,孩子正在成长,少点营养都会有影响。他还告诉我们,那时候担心雨水季节没有青菜吃,他和妻子特意腌制了许多萝卜干、杨桃干、黄瓜干……实在没青菜吃了,他会磨豆腐,想尽法子让孩子们午饭吃得好。遇到家里的母鸡下蛋,他会特意提醒妻子炒些鸡蛋给孩子补充营养。狭窄的客厅里有两张饭桌,都是留给孩子们吃饭坐的。家里宰鸡杀鸭,或者买鱼买猪肉,文均华一家人也不躲起来吃,全端出来放在饭桌上,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他还种了香蕉、龙眼、荔枝、沙塘桔等水果,每到收获季节他便将水果全部分给孩子们品尝。
  披星戴月,日积月累。文均华为这一百多名学生砌过上百个火灶,劈过上万斤木柴、生过无数次灶火,用细小的行动与淳朴的心温暖了这些小学生柔软的心灵。同时,他也是这一百多位孩子心里最敬重、最亲切的“阿公”。有人问,“这样做值得吗?”文均华总是乐呵呵地应着,“这事有啥好计较的,能帮忙尽量帮忙,看着孩子成长,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人常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做好一件事。文均华在欢迎孩子们到他家做饭吃时候,从来就没有想过得到什么回报,会做多长时间等等问题,这一坚持便坚持了二十年。花开花落,四季一年,开小火灶做饭的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一个学期多的时候有十七八名,少的时候也有十四五个,算起来至少有一百多名学生到过他家做午饭吃。如今,每到周五放学,二十多个初高中生都会到文均华家中聚聚再回家。到周日下午,这二十多个初高中生还会来到文家,和“阿公”聊聊自己遇到的趣事再坐车到市区学校。逢年过节那些外出读大学、创业的学生们,也都会回来看一看他们可爱可亲的“阿公”。对于文均华来说,这一声“阿公”是这世界上最动人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