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0-01-01期 第第7版版:晚报论语

有多少“桥塞塞”还在雷人

田力

12月28日,上海苏州河河南路桥桥墩突然开裂,掉落一地的装饰材料中竟有不少编织物和泡沫塑料混杂于水泥块之中,网友戏称其为“桥塞塞”(12月30日《茂名晚报》)。 “楼脆脆”、“桥裂裂”,一系列网络事件雷倒了无数公众,“桥塞塞”在做俯卧撑和用强力胶粘连之后,用它独特的“创造了垃圾处理的新方法”再次让公众侧目。 类似的事件之所以屡禁不绝,原因就在于太多的处理都是“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这样直接导致了事件处理“雷声大,雨点小”,最终不了了之。相关利益责任人和利益部门置舆论一片哗然于不顾,调查不力在先,轻描淡写处罚在后,更是激起公众更大的不满。如果处罚都像“楼脆脆”、“桥裂裂”这般,更像是对违法者的保护和恩赐,是对公众感情的亵渎,更应了网友的戏言,如此“检查一阵子,幸福一辈子”真是多多益善啊。 其实不仅仅是“楼脆脆”、“桥裂裂”事件,其他诸如“官员别墅群”等事件背后,如果不是种种先前轻描淡写的处理结果,又能是什么原因无形中纵容了它们在各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复制”? 有法可依是前提,执法必严才是关键。眼下,屡屡突破公众承受底线的事件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的地步,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用重典,不但要查处制造违法行为的始作俑者,也要抓住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领导不放,更要严惩那些做出无关痛痒处分的官员。而只有加大了违法成本,责任官员和相关责任人的侥幸之心才会杜绝,“楼脆脆”、“桥裂裂”、“桥塞塞”的雷人之路才能走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