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11版版:文化

下一版>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09-10-28期 第第11版版:文化

访绍兴青藤书屋

陈敏

初春的绍兴很冷,小桥下的河面偶尔飘下一两朵黄梅,无法顺水漂去,只得在那寒风中瑟瑟地枯萎。满城都是用文化包装过的茴香豆、霉干菜和乌蓬船,它们急不可耐地想要充当这座古城的代言人,于是绍兴几千年的历史只好沉默地退居幕后,仿佛深埋地底的老酒,只待有缘的访客闻香而至。 我不愿跟随旅游团听导游千篇一律的讲解,独自漫步古镇。四明之地,每块砖说不定都是宝贝。转过一幽静的巷口,迎面一块横匾,上书“青藤书屋”四个字。我心里为之一动,小时候学过几天国画,虽不成才,但青藤画派的名字还是知道的,难道这派的祖师爷徐渭竟躲在这里? 小巷很寻常,窄窄的,墙高近一丈,在巷子深处抬头望天,云霭茫茫,而处身之地又是如此逼仄,我不敢相信这里真会孕育出那种气势豪雄的大写意。四尺之内,转身也难,如何能破壁成一方天地?但在推开一扇式样普通的小门后,却从几杆疏竹的缝隙中透出了青藤书屋的黑瓦白墙。 入门有小竹园和假山一座,山墙上嵌徐渭手书“自在岩”刻石一方。书屋系一石柱砖墙木格花窗平房,窗前有天井,天井西首栽青藤一株。整座院落虽占地不足两亩,但其利用之经济、布局之得体,却堪称江南一绝!虬藤、女贞、疏竹、蕉丛、山石、曲径、天井、水池,无不妥贴;而那登堂入室必由之路的一扇腰门,尤其令人称奇,它完全人格化了,一如主人侧身横立,并不理会远客,落拓桀骜,风姿不凡。 书屋庭院,建筑风格脱不了江南的秀气,鹅卵石铺路,通向照壁左侧的月洞门,前后不过十米。进门左侧是棵上了年头的树,一株虬曲的古藤,顺着墙壁攀缘,可惜天寒,叶子全落光了。听闻声而出的看屋老者说,夏季这藤上青叶繁茂,一派欣欣向荣,书屋即由此得名。 守屋老者是个风雅之人,他许是寂寞太久了,这个地方若非游人无意撞到,根本很难找到。这时只有我一个访客,听老者用夹杂着绍兴口音的普通话吟诵“……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渭字文长,其机智过人的秩闻趣事常在民间传诵,不过他能成为明朝最有影响的文学人物,却是因他的诗文书画。可惜他一生落拓,穷困潦倒,靠卖画为生,但因识宝的人不多,卖画所得仅能裹腹,死时惟有一副铺着稻草的床板,境况之惨,常令其追随者唏嘘不已。自喻为“青藤门下走狗”的郑板桥虽也是一生穷酸,不过比起徐渭来,他已算十分富有了。旧时仕人一心走科举正途,屡试不第的徐渭尝自嘲,绘画不过是雕虫小技。可见舞文弄墨不过是衣食无忧之人的闲情逸致,并不能靠此养家糊口,当然更谈不上光大门楣了。 身后名,换不来生前的一碗粥。看透了,来至此处何妨回头是岸?老者却指着书屋两侧的抱柱联对我说:“这是徐文长留下的一幅警联,含义深远。”我凝神细观:“读不如行使废读将何以行,蹶方长知然屡蹶讵云能知。”字体遒劲中见奇幻,语意从惕,这应是徐渭对多乖命运发出的一声叹息吧。恃才多半傲物,就算知道自己的孤标性格容易处处碰壁,徐渭似乎到老也不想改正,因此,在屡屡失意后,他认为自己不是个“能知”之人。老者长叹:“徐先生那么聪明,却那么执着,可见聪明也误人。”我一时默然。 “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现实中的窘迫并没有拘束住徐渭那支纵横汪恣的笔,他从随意中入手,率性而为,以水墨浇胸中块垒,开创出意象空阔的奔放大写意。“短檐侧目处,天际看鸿飞。”在老者那奇异的声调中,我仿佛明白了一点什么,也许正是徐渭的遭遇成全了他的画,困境中的鸟儿对自由更充满了渴望,用这样一股意气泼墨,自然别有一番新天地。 告别了热心的老者,我也把青藤书屋抛在了属于它的时空里,信步走进书屋对面的一扇门。这里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天井,内种花草,自来水哗哗,畅快地响着,家家屋前晾有咸鱼咸肉,里面的人守着煤球炉子,安静地活着日子。 小巷很清静,青石板路上只回响着我孤独的脚步声。再回望一眼青藤书屋,我不禁感叹,明珠不会在人多的地方,正如幽兰只会盛开在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