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11版版:文化

下一版>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09-10-28期 第第11版版:文化

“半月沉江”食味美

长河

在中国传统的素菜中,擅用腐皮、豆腐、蒟蒻 、粉皮、面筋、烤麸、素鸡等食材,制成各种“荤”肴,道道几可乱真,让人目不转睛。不过,现代人讲究本味、本色,在型态及搭配上,务以天然是尚。于是乎过去的那一套不再吃香,但其造形逼真,得名人加持的,仍有极高声誉。“半月沉江”这道菜,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好例子。 福建省厦门市的名剎 “南普陀寺”,位于五老峰脚下。据知名文学家汪曾祺的观察,它“几乎是一座全新的庙。到处都是金碧辉煌。屋檐石柱、彩画油漆、香炉烛台、幡幢供果,都像是新的。佛像大概新装了金,镗亮镗亮”。然而,此寺虽不古老,但附设有素菜馆,所烹制的素菜取名典雅,佛门色彩浓郁,色、香、味、形俱佳,成为闻名遐迩的素菜馆之一,甚至与寺庙本身齐名,吸引着众多游客品尝与欣赏。 该素菜馆主要以豆类、面类、薯芋、蔬菜、香菇、木耳、竹笋等为食材,由于选料严格,刀工讲究,烹制细巧,纯素无荤,故风味别致,鲜美可口。掌厨者为自学成才,被誉为“素菜女状元”的刘宝治,她创有味鲜形美的素菜上百种,名品有丝雨孤云、半月沉江、香泥藏珠、白璧青丝、甜炸酥酡等。但论其名气之大及影响之远,必以“半月沉江”称尊。 一九六二年秋;著名的文、史大家郭沫若在饱览南普陀寺幽雅的景致后,再品尝该寺的斋菜。斋宴开席后,素菜馆的拿手好菜一一上桌。其中的一道菜,半边香菇沉于碗底,犹如半月落江中,造型不俗,这引起郭老极大兴味,在享受完此珍味后,不禁诗兴大发,即席赋诗一首。诗云:“我从舟山来,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题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三杯通大道,五老意如何?”此即其赫赫有名的《游南普陀诗》。 正因题诗中有“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句,点出“半月沉江”的菜名,由是闻名中外,身价倍增。 本菜的制法特别,先把面筋摘成柱形状,置锅中以花生油炸成赤色,捞出滤去残油,浸沸水中泡软,切成圆片,再放入砂锅中,加香菇、当归、冬笋等料及盐、水,煮到面筋发软,即捞入汤碗,拣去当归,倒汤于碗中。另取碗一个,碗壁抹花生油,将香菇码入碗,接着添冬笋及汤。最后取一小碗,置当归片和水。此两碗一并入笼蒸二十分钟,取出,把菇、笋倒扣于汤碗中。此外,取一个砂锅,倒入清汤,加盐、水煮开,撒入芹菜珠、西红柿,滗入小碗中的当归汤调匀,然后起锅,浇入盛有蒸料的碗里即成。 此菜的做工繁复,具有汤汁鲜清、清脆芳香的特点,加上当归有活血补虚之效,实一具保健作用的典雅素馔。经常品享,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