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1-08-02期 第A1版:要闻

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溢出效应显著

守住生态颜值 带来绿色产值

  • 牙象田园综合体。本报记者丘立贺摄<br>
  

本报记者杨珮珮
  茂名露天矿的前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为共和国石油工业做出重要贡献的油页岩矿。但因环境污染,曾给露天矿周边居民的身心造成了伤害。经过生态修复后,重获新生的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出现在人们眼前,碧蓝色的“好心湖”更是成为市民、游客朋友圈里的“常客”。
  露天矿生态公园的“生态快车”,没有落下周边群众。从人迹罕至,到游客不断、笑声连连的游憩天地;从尘土飞扬,到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生态绿地;从发展单一,到盘活乡村资源的产业高地;从落后乡村,到振兴典范、百姓骄傲的生活宝地……蜕变后的露天矿生态公园溢出效应显著,不仅直接惠及周边村庄百姓,也使“好心湖畔”田园综合体应运而生。

让“好心湖”润泽百姓生活
  露天矿曾是许多茂名人心中的痛。历经几十年开采的露天矿,废渣、脏土盖满山头,漫天污尘呛人气喘,周边水土流失严重。而形成的极深漏斗形矿坑,也影响了地下水的取用,附近村的饮用水和灌溉水都极其缺乏。从高空看下去,露天矿坑像一只巨型瞳孔,又像一个巨大脚印,满目荒凉。
  为整治、修复、保护好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资源,茂名市委市政府决心引来活水变“废坑”为“活湖”。2014年初,露天矿生态公园建设拉开序幕。经过“引水、种树、建馆、修路”一系列改造后,茂名露天矿面貌焕然一新,成为秀美的生态公园,废旧的矿坑也因此获得新生,取名“好心湖”。
  往日凋零的矿区,逐渐焕发勃勃生机。湖畔8000多亩的大叶相思及各种景观林木成片成林,引来白鹭翱翔,水鸟觅食,常热闹上演一出百鸟归林的“音乐剧”。碧道沿岸达十里的杜鹃,火一样鲜红耀目,与蓝天碧水绿树相互映衬。放眼望去,整个好心湖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把天空、绿树、鲜花和湖水融在一起,美不胜收。人们循着好心湖的绵延碧道观景、游玩、说笑,幸福感涌上心头……

让绿水青山和金山同在
  当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的美被越来越多人看到,“好心湖”边掀起了生态游热。节假日,从周边赶来的游客行走湖边,心旷神怡,赞不绝口。2019年,我市坚定了发展“好心湖畔”田园综合体项目的信心,
力将露天矿生态整治成果辐射扩大至周边地区,撬动乡村振兴。
  占地3亩的“好心湖畔”田园综合体,覆盖茂南区金塘镇、山阁镇的8村委会,与好心湖为邻。作为我省首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如何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军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备受关注。
  “好心湖畔”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后,首个工程便是投入0.9亿元,让荒地变良田,低产田变高标农田。如今,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此全面铺开:机耕道通到了家门口、水泥渠修到田中央、撂荒地成了连片田;田间道路、硬化沟渠纵横交织,田野庄稼辽阔无垠,碧绿中满是希望。当地村民的致富热情,彻底被激发。
  不仅如此,记者从项目布局的“三园、三区、一中心”可以看到,当中既有农业产业园,又有农副产品加工集聚区,还有文旅休闲和仓储物流电商服务区,全部建成后将构成覆盖农业产业全链条、全环节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在这过程中,农民将以订单合作、流转聘用、托管保底、入股分红、村民创业、参与式保障等六大机制实现充分参与和受益,实现共赢共富。

让乡村振兴留住美丽乡愁
  实现乡村振兴,壮大农业是基础,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关键。“好心湖畔”田园综合体项目不拘泥于传统的农业模式,将农业与农产品深加工、文创旅游、康养等业态融合发展,使生产、生活和生态融合互动、可持续发展。
  同时,“好心湖畔”田园综合体项目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周边村庄统一规划和改造建设,打造岭南特色精品村;将艺术植入大地,打造牙象大地艺术公园,建设艺术稻田等网红打卡点,既留住乡愁又绽放新颜。
  其中,占地1000亩的牙象大地艺术公园,从开业至今,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游客既可以进行有机蔬果采摘、玩五色彩虹滑梯、卡丁车等,也能体验采摘、住民宿。在给村民带来就业机会之余,满足市民对生态旅游的体验需求,把日子过成了茂名版的《小森林》。
  而牙象村的73栋房屋和村道,已全部实现外立面统一改造。条条村路干净整洁,座座建筑白墙红瓦,赋予人们满满的治愈。人们在这里观赏农舍美术馆、艺术墙绘、花海景观、稻田画等,给忙碌的生活按下暂停键,享受难得的与大自然接触的慢时光。
  在建设过程中,“好心湖畔”田园综合体项目始终坚持让乡村振兴留住美丽乡愁。该项目与露天矿生态公园有机结合,悉心呵护生态,推进山水田林湖整体保护,并融入本土特有的冼夫人文化、石油文化、农耕文化等元素,形成了具有茂名特色的农旅文化综合体,希望使青山绿水永续造福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