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1-04-26期 第B3版:茂名卫生健康/往事

新中国电影音乐的奠基人

  

何炜明
  1945年,抗战胜利后,党中央号召大批干部奔赴东北,何士德响应号召,于1945年底到达哈尔滨,曾任东北民主联军文工团团长。后来民主联军接管伪“满洲映画协会”,成立东北电影公司。国民党发动内战,东北电影公司从长春迁到哈尔滨以北1000多里的小镇兴山,改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即后来的长影),何士德任该厂党总支书记兼音乐组长。
  当年制片厂没有音乐制作机构,影片中的音乐靠采用西洋音乐唱片来“配乐”。何士德提出用解放区音乐干部创作的音乐来配乐,提出“人民电影必须有人民的音乐”。1947年初,东影开始摄制《民主东北》,厂内设立的音乐组织只有何士德和助手向异两人。为了配乐,何士德把厂里会演奏乐器的选出十多人,组成一个中西乐器混合的乐队。根据这个乐队的特点,何士德日夜作曲,并指挥录音。接着向社会招收有专业基础的学生和青年学员,举办乐队成员培训班。1948年,人民电影首支乐队才正式诞生。作曲组从解放区文艺单位选调来一些人,在何士德带领下组成了12人的队伍,改变了往日借西洋唱片配乐的状况。
  1949年7月,何士德作为电影工作者代表,参加全国首次文艺代表大会,在音乐组发言时,他就影片音乐方面的论题提出了许多观点见解。11月中央文化部成立,何士德任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委员兼音乐组长。后来,电影局又成立音乐处,何士德出任处长。在这段时间,全国电影事业不断发展,北影、上影相继成立,何士德从长影抽调音乐骨干支援北影、上影,相继建立新中国第二、第三个电影乐团和作曲组。1953年,又在北京举办了电影作曲干部培训班,培训班学员分配到各厂。对在职干部坚持每年在北京,开展一次集中总结交流,举办业务讲座,请专家讲课。平时还分期分批选调创作人员进修或脱产学习,挑选一些杰出人才赴苏联、保加利亚等国深造。还举办全国首届音乐周,组织长影、北影、上影三个乐团联合演出,组织原苏联的电影歌剧、芭蕾舞演出,观摩优秀作品等。在学术探讨方面,他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例如,音乐如何表现典型人物,塑造形象,表现思想情感,刻画个性,如何表现矛盾冲突,力求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有机结合等等等,这些对新中国电影音乐发展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方面,他强调深入生活,强调向民族、民间文化学习,并身体力行。
  何士德在担任电影音乐领导岗位上,率先垂范,作曲配乐都亲自动手示范,为《民主东北》作曲配乐,为新中国第一部影片《桥》、故事片《光芒万丈》、中苏合作彩色艺术片《解放了的中国》,文献记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短片《故宫》《长江》、记录片《反对细菌战》、《春城秋色》、故事片《林家铺子》等,作曲或部分配乐,都获得很高的评价。赴苏联合作摄制影片,他是中方工作组组长兼音乐作曲配乐。参与影片获斯大林文艺金奖,何士德本人也获金奖,回国后还获得文化部一等奖。《林家铺子》被誉为电影中音乐与影片主题思想配合完美的典范。他还提出,创作人员要认真学习继承,在发展民族音乐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把我国电影音乐引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何士德曾说,新中国早年电影音乐“由一把二胡、一支小号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何士德是“拓荒者”、“奠基人”,他是中国电影音乐事业建设的开路人,名传芳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