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12-04期 第A5版:论丛

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正确理解和牢牢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

——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蔡流德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在“十四五”时期,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将引领中国新发展阶段走深走实走稳,也必将助力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全球经济复苏,给世界带来更多机遇,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思想,是贯穿规划《建议》的一条主线,体现了《建议》的核心要义,起到“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准确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牢牢把握其主要着力点,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使新发展格局变成现实、落到实处。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客观必要性与必然性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呈现出“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必须办好的自己的事,是我们的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我们的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一)从客观必要性看,这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变化所必需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了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这一方面既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表明我国发展的对外依存度很高。然而,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仍然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仍然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生态环保仍然任重道远,民生保障仍然存在短板,社会治理仍然还有弱项。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近几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
  (二)从客观必然性看,这是适时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与市场优势所必然的。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显示,凡历史上大国经济,其重要特征就是,必须实现内部可循环,以此提供巨大国内市场和供给能力,支撑并带动外循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国内大循环的条件和基础已经日趋成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一方面,从需求潜力看,2019年我国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中国GDP占全球的比例为16.58%,稳居全球排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28.2%,已经跨入联合国划分20%—30%的富足标准,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另一方面,从供给能力看,我国拥有全球最完善、规模最大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以及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3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优质的新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但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
  二、新发展格局是有地位之别又内外相通的双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们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地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从而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这就揭示了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之间既有地位之别又相通相促的关系。
  (一)从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看,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就在于供给侧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未能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已经成为制约国内经济大循环的主要因素。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新格局。这是“两个循环”的立足点。
  (二)从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关系看,国内循环是主体和基础,两者是相通相促的统一体。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表明,任何国家经济发展都是从国内市场开始的,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国内大循环是主体和基础,搞好国内大循环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大循环。尤其是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如果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际大循环上,那是不堪设想的。但国内大循环绝不是自我封闭、自给自足,也不是各地都搞自己的小循环,更不是脱离国际大循环的循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们不可能什么都靠自己而放弃有利的国际分工与合作。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广东视察时就强调指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我们要走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实施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议》提出,要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三、要正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着力点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突出重点,关键在于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能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为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十四五”时期要着重抓住三个着力点。
  (一)要强化完整的内需体系建设。这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内循环也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国民经济运行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要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就要抓住扩大内需这个中心,着力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同时,打通内需体系的关键堵点,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
  (二)要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这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增强国际大循环新优势的关键。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点在于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经济的循环。要创造有效的需求,就要靠创新;同样,要满足有效的需求,也要靠创新。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靠科技的创新。这是一切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视察广东时就明确指出: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卡脖子”问题一天不解决,发展的主动权就不在手里,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要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力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三)要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品质。这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支撑点和落脚点,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连接点。我们党一切的奋斗、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的生活。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要紧紧围绕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品质这个价值取向,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千方百计地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要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农村是我国最大的潜在市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最大限度地培育、引导和释放农村市场。
  (作者系茂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