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11-20期 第A5版:论丛

冼夫人是开拓万泉河文化的杰出人物(四)

  

黎国器
  虽然冼夫人逝世一千多年了,但是冼夫人“敢为人先”的英雄气概永远鼓舞着琼海人民乃至海南人民。我最近读了梁明江先生的《琼海文化述论》,他认为琼海人有“奋发自强”、“敢于抗争”的精神。他说:“为什么清代咸丰年间琼海会有“三点会”组织?为什么海南的第一批共产党党员会产生在琼海?为什么海南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土地革命高潮期间中共琼崖特委会驻扎在琼海?为什么琼崖革命第一枪会是在琼海打响?为什么琼海会有红色娘子军和七女抗婚上吊清水沟的惊世之举?为什么琼海有半数人口侨居海外?为什么琼海的渔民早在明初就开发了西南沙群岛?为什么遭遇了1973年14号台风肆虐的琼海,能在九个月内基本恢复家园?其实,这些都是琼海文化中奋发自强这一特点的最好的诠释。”我认为,应该再补充,元代的万泉河畔(今琼海万泉镇地区)出现了南建知州王官的家族,在这家族里,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他们之中,有的被敌人砍断了一半脖子,血在流,头还未落地,但他还坚持一边走路,一边号召群众同凶恶势力作斗争,最后壮烈倒地而死。中国第一棵橡胶树、第一株葫椒苗、第一棵咖啡树,是在今琼海市的大地上生长起来的。为什么?因为琼海有爱国华侨何麟书等,从海外引进橡胶种子等,在琼海的大地上种植起来。我想,这也是冼夫人“敢为人先”、巾帼英雄优良传统在影响、在延伸。
  至于五指山、黎母山和母瑞山名称的来源是否和“圣母”冼夫人对五指山区越族所作的贡献,以及越族对冼夫人的“感恩”纪念有缘,值得研究。根据《正德琼台志》记载,今五指山在古时叫黎母山。现在的黎母山是在琼中县北部。据苏英博等主编的《中国黎族大辞典》(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记载,明代人刘谊《平黎碑》所记,相传远古时,雷摄一蛇卵在黎山中,生一女,号为黎母。她以山果为粮,穴居。后有“交趾”(百越族)的男子,渡过琼州海峡,到黎(俚人)山采香料,与黎母结为配偶,繁衍子孙。后人就把黎山(俚人)称为黎母山(黎族祖先)。这一“雷”字是否和雷州半岛的“雷”字有缘,值得一提。雷州半岛最早的居民是越族(后也称俚人、黎族),海南最早的越族(俚人),肯定有人经雷州半岛来海南岛。据中山大学著名史地专家司徒尚纪教授的著作记载,在海南的黎族人口中,有很多人的祖先是从雷州半岛移民来的。雷州半岛的文化和海南的文化,有很多是相同的,比如,对“石狗”的崇拜等。今天,万泉河两岸人民,还传承崇拜石狗文化。例如,在琼海市、嘉积镇的南堀庙里就有隆重供奉的石狗神,南堀地区人民群众很崇拜石狗神。在我家乡的村子里,也有农民在家门口右边,安放着一只石刻的“狗”守门。根据传说和现实中的文化,说明五指山“雷摄蛋”的传说,是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知识根据的。由此可见,雷州半岛的“雷”字和五指山传说中的“雷”字有缘。根据陈雄《冼夫人在海南》一书介绍,冼夫人当年曾行军到万泉河上游的五指山区,消灭那里残害越族(黎族)的匪徒、强盗,驻军在今天的营根等地,传播中原文化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且,把大陆越族的一些居民移民到五指山区繁衍生育,深受当地越族(俚人)同胞的欢迎。根据中山大学著名教授、历史地理学家司徒尚纪的《海南岛历史上土地开发研究》一书记载,梁、陈、隋三代冼夫人管辖海南岛时,她动员了很多大陆越族(俚人)同胞移民来海南岛,开发海南岛。尤其是在她“开府隋文时”,大陆俚人在冼夫人的恩威下,成批成群地移民来海南岛。据《平黎碑》的传说,黎母山区(含海南岛)人口兴旺发达是和“交趾之蛮”(越族中分支出来的壮族)是有缘分的。虽然,这传说所讲的是黎族人口的起源,但是,它和冼夫人发动越族移民来海南岛、开发海南岛,从而促使海南岛黎族人口不断增加的历史是相一致的。历史事实说明,海南黎族人口的繁衍,是和冼夫人的移民政策有关的。尤其是,冯冼在五指山区所进行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开路、架桥、发展生产和创办学校等,功不可没。比如,五指山下的长安乡,迄今还保留着一段冯冼当年修建的“仕阶古道”。这说明,冯冼为五指山区越族的文化所做的贡献,为历代海南人民,尤其是五指山区人民所传颂。据陈雄《冼夫人在海南》所载,明代万历年间,琼中县的庄谓扬在五指山区仕阶村,摩崖石刻了“冯家勋业,五指同高”。由此可见,冯冼在海南岛的威望之高、影响之大,“超越了时代,成为永恒”。正是“德化诸蛮四海咸尊圣母,泽被众庶千秋常仰夫人”、“宁邦仰巾帼英雄张锦伞复南疆丰功永记名宦录,济世为黎民保障播芳名震东粤坤德长留众姓歌”(见唐儋耳“宁济”庙,对联)。正因为如此,海南古越族人为纪念冼夫人,以“圣母”(岭南人称冼夫人为“圣母”)的“母”字来命名“黎母山”和“母瑞山”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另据司徒尚纪教授的《海南岛历史上土地开发研究》:如宋人指出:“儋州……俗呼山岭为黎”。粤西许多地区的居民,至今仍称山岭为“黎”。这是沿袭古越族的俗称。海南的“黎山”和“黎母山”的名称,同古越族俗称山岭为“黎”是相符的。由此,能否肯定,“黎母山”与“母瑞山”的名称,和“圣母”冼夫人有缘由?!笔者的观点是肯定的。冼夫人是开拓万泉河文化的杰出始祖。
  从上述记载,冼夫人和冯宝给五指山地区传播了“厚德载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以“德”强化民心。一千多年来,五指山人民以“德”为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五指山人民就以“德”培养了很多民族的精英。比如,有一次,日本鬼子在五指山地区抓住一位抗日游击队员,他叫莫泰汉,是我村的人,他当年十九岁。日寇怀疑他是抗日游击队员,要他说出他的来历。日寇的翻译官问他:你的家在哪里?如果你不是本地人,就是抗日游击队员,日本军就将杀死你。在这紧急关头,突然从茅草房走出一位五十多岁的黎族妇女。她去拉住莫泰汉的手,对日本的翻译官说:我的小孩胆子小,被吓坏了,说不出话来,请原谅!她立即抓住莫泰汉的手,把他拉进她的茅草房,救了莫泰汉的命。在紧急关头,她为什么挺身而出救莫泰汉?这就是一千多年来,冼夫人以“德化诸蛮”(黎族,是诸蛮之一)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黎族同胞身上的体现。
  历史考古证明,人类是依山傍水而居的。越族(黎族是越民族之一)和汉族开发海南岛,首先是从海南岛北部沿海平原丘陵地到山区、从南渡江和万泉河下游平原丘陵地到上游山区的。到了冼夫人管辖的梁、陈、隋三个朝代,尤其是,隋代,在本岛的沿海和江河中下游地区,越族和汉族的人口是比较集中的。在这些地区的越族和汉族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情况错综复杂,各族群众,常常因耕地问题和生活问题发生矛盾。尤其是,汉族的统治者对越族(俚人)的压迫与剥削更加激起俚人的反抗。历史证明,开发海南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民族的团结与否。与此同时,各民族内部也存在着“同室操戈”的矛盾,以及社会上的种种矛盾。在当时,有些矛盾日益激化,急需解决。冼夫人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呢?根据历代的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冼夫人首先用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团结、社会要和谐、法制要遵守和祖先要崇拜的思想教育群众,简而言之,就是“施仁政”、“重教化”、“讲德治”。
  冼夫人“三世更险易”“锦伞平积乱”,先后率领部队进驻儋耳郡,解决了儋耳郡城被水淹而移城中和(镇)等问题。接着,进军南渡江沿岸的梁沙坡(今“新坡”)和今天的定安县城、“龙门”、“岭口”和“龙州”等地,“军旄俨从开府日,杀气直扫蛮荒尘。”(明王弘诲诗)这两句诗描写冼夫人的军队在定安一带横扫残害人民的匪徒。后来,冼夫人的军队进驻万泉河两岸的田埇岭、青塘、京坡、中原、石壁和万泉河上游的营根等地。田埇、青塘、京坡和石壁等地,都是万泉河沿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即黎族和汉族争夺最激烈的地方。据我们2005年初到万泉河下游南岸“京坡”村调查,村民对我们说,他们的祖先(汉族)居住“京坡村”时期,曾被黎族多次烧毁。冼夫人到京坡村时,说她是皇帝派来的。皇帝希望汉黎两族放弃武斗,消除隔阂,团结互助。经过冼夫人的教育,两族和睦相处。冼夫人在田埇岭时,“收降了包括田埇峒在内的各部族,使他们结束纷争,归顺朝廷,从而给田埇岭百姓带来安宁。”(何书新《岁月如霞田埇岭》)“冼夫人亲自率师用兵,沿万泉河逆流而上,以石壁市(今称镇)作为远征部队停歇、休养、补给的基地”、“平息石壁龙江地区几股叛匪,并协助人民剿灭在万泉河沿岸擒劫过往船只货物钱财歹徒”、“然后直捣五指山、黎母山腹地,平息叛乱,擒拿贼匪,铲除危害人民之患,让人民过着平安日子。”(王柱国《冼太夫人精神辉映万泉河》,见《万泉河》2006第2期)
  虽然,在冼夫人未管辖海南岛之前,越族(俚人)已在万泉河两岸,乃至海南岛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财富(黎族文化),秦汉之后,也已有一些汉族中原文化登陆本岛,但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儒、道、法家文化,全面、系统、深入地传入海南岛,应该始于冼夫人。冼夫人是万泉河文化,乃至海南文化杰出的开拓者,她集中原文化、岭南文化(今又称珠江文化)于一身,这杰出的开拓者桂冠,她当之无愧!海南有史以来最受人崇拜的历史人物就是她!
  冼夫人为了治国平天下,在海南岛大力恢复州(郡)、县建制。按照当时的政治体制规定,州、县政权的建设,必须体现儒家的“家国结构”。这种结构,是中国封建统治结构的首要特征。国家与家族混合在一起,族权与政权结合在一起,家庭以家长为核心,国家以君主为核心。封建儒家思想规定:晚辈对家长(含其他长辈)要“孝”;群众、下官,对君主要“忠”。冼夫人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一规定。在政权与族权建设中,冼夫人深切地体会到,族权与政权必须紧密地结合一起,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否则,国家就会灭亡,家族也会被破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这是中国优良的传统,为了巩固政权,隋文帝要冼夫人“训导子孙,敦崇礼教,遵奉朝化”。冼夫人惟命是从,言传身教。比如,她“验知陈亡”,便“集首领数千,尽日恸哭”,深切哀悼陈朝的灭亡。然而,当她知道隋朝统一中国之后,便带领各郡首领,归附隋朝,迎接隋朝的大使韦洸进驻广州。并带领隋朝的官员巡视各州县(含海南),安抚百姓,地方安宁。除了教育各级首领和百姓“忠君”之外,她还教育她的子孙不但要“忠君”,而且,要尽“孝”。她每年都把三代皇帝赐给她的礼物,“皆陈于庭,以示子孙曰:‘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天赐物俱在,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唐,魏征《隋书·谯国夫人传》)她要子孙后代,“饮水思源”,不要忘记过去,更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先。冼夫人在万泉河两岸,乃至海南岛传播的“忠”、“孝”思想,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其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正如,“圣德开明国治民乐,娘仪博爱子孝孙贤。”(见石壁镇,又一冼夫人庙对联)、“报国家非为赐物,愿子孙常存好心”(见临高皇桐冼夫人庙联)。这些对联都深刻地反映万泉河两岸,乃至海海人民,世世代代,都在弘扬冼夫人的“忠”、“孝”精神。如今的“忠”,就是爱党、爱国、爱家乡,“孝”,就是尊老、敬老。这样的例子,在万泉河两岸,乃至海南,举不胜举。
  (作者系中山大学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