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11-20期 第A5版:论丛

古高凉俚僚人的历史担当和贡献(二)

——以隋谯国夫人冼夫人家族历史作为为例

  

戴国伟
  三、冼夫人孙子冯盎的历史作为
  隋仁寿元年冼夫人仙逝后,冯盎统领冯冼家族。《新唐书》记载了冯盎,介绍了他的主要历程。
  隋仁寿元年,潮、成等五个州的民众反叛朝廷,冯盎奔到长安奏请平定反叛。文帝诏令左仆射杨素与冯盎共同讨论反叛的情形势态。杨素与冯盎交谈后禀报说:“想不到岭南竟有这样厉害的人!”文帝立即下诏命令冯盎征集长江、岭南的军队进行平叛。平定叛乱后,冯盎被委任为汉阳太守。后来,他跟随炀帝征伐辽东,迁升为左武卫大将军。
  隋朝刚灭亡时,冯盎回到岭南,集聚民众,自任首领,统率部众达五万多人。当时,番禺、新兴的豪强高法登、冼宝彻等人受林士弘的节制调度,杀戮官吏,冯盎领兵打败了他们。冼宝彻的侄子冼智臣,又集聚军众与冯盎对抗。冯盎率兵进讨,两军刚交锋,冯盎就脱下战袍大喊:“你们认识我吗?”敌方军众扔下武器,脱下战衣露出上身向他叩拜投降,反叛者的队伍因而溃散。冯盎俘虏了冼宝彻、冼智臣等人,掌管了番禺、苍梧、朱崖等地区,自称总管。这时,有人鼓动冯盎说:“隋朝已是末世,分崩离析、时局动荡,国内大乱;唐王虽然应运而生,但他的影响、教化尚未使人信服,岭南、百越之地尚未所归属。明公攻克平定了二十个州,占地方圆数千里,名份还未确定,请加‘南越王’名号。”冯盎说:“吾居越五世矣,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他是说,我家居留百越之地已经五代了,州郡长官所辖之地仅我一姓,子女玉帛我都有了,人世间的富贵,像我这样的就少有了。我常常忧虑有辱先辈创下的基业,我还要自立为王吗?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冯盎英明地统领他据有的岭南广大地区归顺朝廷。高祖将他原据有的地区划分为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个州,委任冯盎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封他为越国公。委任他的儿子冯智戴为春州刺史,冯智彧为东合州刺史。后冯盎改封为耿国公。
  贞观初年(827),有人诬告冯盎反叛,冯盎被迫率军到本辖区边境抵御。太宗诏令右武卫将军蔺谟调集江、淮的士兵准备前去征讨,魏征劝谏说:“天下刚刚平定,战乱给民众带来的疾苦尚未平复,大规模战争之后,流行疫病正盛;况且王者的军队不应为了蛮荒异族轻易举动,战胜了它称不上威武,战胜不了它却是耻辱。而且冯盎不像天下未平定时那样攻占州县,又在边远的异族地区,如今国内已经安定,他还有何希冀?应当以仁德去安抚他,冯盎必定来朝见天子。”于是太宗派散骑常侍韦叔谐前往开导冯盎,冯盎便派他的儿子冯智戴入宫侍奉皇帝以示守诚不二。太宗说:“魏征一番话,胜过十万军队。”这时,蔺谟率领的军队已经出发,想以此建功,派副将回朝向太宗禀报说做好了攻打冯盎的一切准备,而太宗却下令停止了这次军事行动。
  贞观五年(631),冯盎进京朝见太宗,太宗赏赐他非常丰厚的礼品。不久,罗窦垌地的民众反叛,太宗诏令冯盎平了叛乱。随后,太宗下诏冯智戴返回岭南省亲,赏给的财物无法计算,并赐给冯盎奴婢达万余人。
  冯盎善于为政之道,深得岭南民众欢心。他死后,朝廷赠予他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
  唐皇朝对冯盎的高度肯定,还可从以下史载中体现,《元和郡县图志》载:“贞观二十三年,盎卒,子智戴又为刺史。永微元年,敕遣太常丞薛宝积析高州所管县为恩、潘二州,分盎诸子为刺史,以抚其人。”
  冯盎的一生,始终秉承冼夫人“唯用一好心”精神,同样做到了: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坚决制止和平定各种叛乱,坚决不独立、不称王,明识远图,心无磷缁,矢志不渝地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岭南安定。
  唐代,以冯盎为代表的冼夫人家族对岭南乃至中央皇朝的影响达到了最高峰。
  四、冼夫人来孙高力士(原名冯元一)的历史作为
  唐朝圣历元年(698),冼太夫人玄孙冯君衡,因在承袭潘州刺史时被“矫诬”获罪,遭受了“毁冠裂冕”“籍没其家”的处置,冯君衡之子冯元一也被前来处置该事件的岭南讨击使李千里掳入宫中,进给武则天。武则天赏其机灵,留作侍应。不久,冯元一因犯小过被挞出宫门,后拜宦官高延福为义父,遂改姓高,称为高力士,后又入宫。
  高力士是冼夫人第六代孙,在唐开元盛世时,是唐玄宗的左膀右臂。《旧唐书》有这样的载述:“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玄宗常曰:‘力士当上,我寝则稳。’故常止于宫中,稀出外宅。若附会者,想望风彩,以冀吹嘘,竭肝胆者多矣。宇文融、李林甫、李适之、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鉷、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因之而取将相高位,其余职不可胜纪。肃宗在春宫,呼为二兄,诸王公主皆呼‘阿翁’,驸马辈呼为‘爷’。”此时的高力士位极人臣。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高力士墓发掘简报》称:“高力士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大宦官,被唐皇朝册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兼内侍监、上柱国齐国公,追赠为扬州大都督。他身处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顶峰,与“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李隆基共始终(终,陪葬于唐玄宗陵墓旁),目睹和参与了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全过程,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
  《元和郡县图志》载:“永微元年,敕遣太常丞薛宝积析高州所管县为恩、潘二州……仍移高州理于良德县。开元元年,又移置于保宁县。”这是说,永微元年,朝廷把高州析分为恩、高、潘三州,把高州治所迁到良德县。唐玄宗开元元年,高州改为高凉郡,并特别把州治迁移到保宁县。
  唐玄宗特别将高州治所迁移到高力士故里保宁县(冼夫人及其家族的世居地),是高力士的原因。唐玄宗出于私情,对高力士的故土、唐时的高州进行了上述最具特殊荣誉的政制改变,合乎情理,也是小事一桩。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关于电白区冼夫人墓园建筑遗址的报告说:“据勘探结果分析,冼夫人墓园唐时业已存在,北宋时期曾进行大规模扩建,总体来看,墓园等级颇高,推测墓园在唐、宋时期由于被追封和赐祭均进行过相应的建设。”
  在唐代,冼夫人墓园由于被追封和赐祭而进行了大修建。毋庸置疑,这也必是高力士所为。高力士对故土进行了一系列感恩及光宗耀祖的行动。由此可见,高力士是一个有家乡情结的人。可想而知,开元盛世之时的高力士哪有办不成的事?
  “长安回首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这诗被世人咏唱千年而不绝,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这缘于高力士,世上知悉的人却不多。
  清代两广总督阮元《揅经室集》中的《岭南荔支词》及注解说,岭南的荔枝龙眼在汉朝时已入列贡品。唐朝的段公路在《北户录》中专门论证了高、潘州(今茂名)的荔枝是“南方荔枝最佳者”、是“奇果”。
  阮元《岭南荔支词》中的“新歌初谱荔支香,岂独杨妃带笑尝。应是殿前高力士,最将风味念家乡。”明确地说明了,唐玄宗杨贵妃能食上岭南的最优质新鲜荔枝、长安因荔枝而有的文化及精彩,都要归功于记得住乡愁的高力士。
  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杜文玉教授在《杨贵妃、高力士与荔枝的情结》中肯定地说:“杨贵妃所食荔枝应为岭南所产……且高力士为岭南潘州人,久在唐玄宗与杨贵妃身边服侍,也一定会向她推荐其家乡所产的荔枝。”
  今茂名浮山岭下的古荔园本是唐时高力士冯冼家族的自家荔园。冯子游(冯盎犹子、高力士爷辈家人)任潘州刺史时,带领其家族在此开创了茂名的贡园。高力士对家乡浮山岭下的荔枝铭记着儿时的味道。因此,高力士权倾朝野时,故里的贡园必定为京都长安提供了大量的高品质荔枝贡品。
  唐开元盛世,每当荔红果香时,高力士春风得意,备上家乡优质红荔,在长安引领荔枝文化之时尚,必一呼百应,自然而然。高力士开启了醉美千年的大唐荔枝文化,为家乡打造了跨越千年的“大唐荔乡”金字招牌,使茂名美“荔”天下。
  凭借“高力士大唐荔乡”金字招牌的支撑引领,茂名市电白、茂南、高州三地交界的40多个镇,连片开发种植了百万亩荔枝,成为世界最大的早熟、优质荔枝生产基地。目前,茂名全市荔枝种植面积约140万亩,荔枝产量约占广东的1/2、全国的1/4、世界的1/5,全世界每5颗荔枝就有1颗产自茂名。
  五、结语
  冼夫人构建了融和、共生、共荣的岭南各民族命运共同体,更构建了已历千年而仍不断发展着的信俗精神共同体,是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古代典范事例。冼夫人一生唯用一好心,“明识远图”,为俚僚人树立了永不磨灭的丰碑!
  以冼夫人为代表的古高凉俚僚人族系,曾经雄踞南越一千多年。然而,在今天中华56个民族中,已没有了俚僚之名。综观俚僚人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俚僚人由原南越最大的本土族系,最终逐渐融和于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中,推动了岭南乃至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这种开放、和合、互爱、共生的精神,正是海洋文明的核心,俚僚人犹如盐、中华民族犹如海,盐溶于大海而无形。俚僚人看似消失了,而实质尚在,在哪里?她隐藏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她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这正是俚僚人“舍小成大、名无实存”的智慧,如何“消弭人类文明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俚僚人这种“明识远图、舍小成大、名无实存”的智慧与精神,值得世界各民族深入研究和思考。(完)
  (作者单位:电白区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