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10-09期 第A5版:论丛

瞻仰菊香书屋的读书感悟

  

莫绍
  我酷爱读书。小时,偶然发现家中有几本线装、繁体、封面缺失的《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旧书,我捧起就“啃”。尽管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我依然看得津津有味。读初中,隔三岔五的星期天,倘若有自行车,我便邀约同学从镇里骑车赶到河西市邮政局报刊零售亭买杂志看。几年下来,这些杂志竟摆满了一个小书柜。参加工作前,我的零花钱,都用去买书了,连一根冰棒都没买过。读师范时,常结伴一起到书店买书的同学戏称:“你简直是书痴!”我以为我确实有点痴书,偶尔瞧着家中的几书柜书还有点骄傲!
  参加工作后的1988年,我到北京参加学习培训,培训机构组织安排到中南海参观,我有幸瞻仰了毛泽东主席的故居——丰泽园的菊香书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直在此居住)。透过落地玻璃窗,伟人生前生活一隅让人一览无遗。他的住处仿佛书天书地,床上堆着书,桌上堆着书,厕所还是堆着书。偌大一张床,书堆却占了一大半。毛泽东爱读书,据统计,他生前读过的书和他书房的存书合计有近10万册!这真是读书的楷模!听着解说,我自惭形秽。论读书,自己这个所谓书痴对照伟人实在太渺小了,简直是蚂蚁看大象,天壤之别啊!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之后,我对毛泽东爱读书、会读书的了解更深了。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终生与书为伴。战争时期,戎马倥偬他书不离身;新中国建立后,去各地开会、视察他都带着一大堆书。列车颠簸,他依然阅读不辍,茫茫书海夜航船……1965年5月21日,72岁的毛泽东“千里来寻故地”重上井冈山。在茶陵县城,他通宵达旦挑灯夜读《茶陵州志》。1976年9月8日弥留之际,毛泽东仍坚持看文件、看书。领袖躬身模范带动,读书学习蔚然成风。1940年南洋侨领陈嘉庚辗转延安,感叹“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毛泽东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真是世间罕见。毋庸置疑,毛泽东成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离不开读书学习。热爱读书,成就伟人。
  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号召“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增强“八个本领”,其中第一个本领就是“增强学习本领”。砍柴不对纹,累死砍柴人,读书学习也一样。毛泽东爱读书、善读书,在营造全民阅读氛围的今天,这对我们增强读书学习本领,启迪无限。
  反复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读书秉持反复学习、学而不厌的态度,方能学有大成。毛泽东提倡读书要“三复四温”。他指出“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到‘底’。”读书学习不能半途而废、浅尝辄止,必须到“底”,经典的和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反复阅读,读一次有一次的理解、发现、收获,方能读出品味,读出与众不同,书的价值内容方可得到最大限度发掘。1945年5月31日,在中共七大毛泽东向大家推荐五本马列著作,强调“一年看不通看两年,如果两年看一遍,十年就可以看五遍……”他对曾志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他经常反复读文史哲经典。一部《资治通鉴》300多万字,毛泽东读过“一十七遍”。这部被他读破了的书,不少页用透明胶粘贴,至今静放菊香书屋,流芳岁月。
  回想当年,自己刚参加工作时,每每写点材料总感觉胸中无墨,无从下笔。其实,我自己也读了好些经典书籍,但读书没有反复读到“底”,常常是水过鸭背——没一点痕迹,因此写起文章来自然就显得力不从心。瞻仰菊香书屋后让我自觉自己实在太肤浅了,“书痴”名不副实。无论为人,还是读书,自己均需百般努力。
  对照读。“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发现。读书学习要善于把主题相同、观点不同的书对照起来读。古今中外,多少学者大咖的学问,得益于他们在学海不倦地纵横比较。毛泽东读美国历史的书,专门给图书馆写条子说,不光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写的,也要有资产阶级学者写的。1959年10月23日外出时,他带走的书籍中,就有“关于《老子》的书十几种”。毛泽东还强调,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书,包括反面的书,也要读一些。为此,1965年初,他让中宣部专门编辑出版了《蒋介石言论集》。对照读书研讨必须求真切,弄明白。发现“意见相左”,就要探究谁正谁误,误在哪里,原因何在。“不得其解”,就要狠下功夫,学习掌握人家的观点、思路、思维方法,弄个一清二白。
  读书有方,行走有悟。向伟人学习,学会对书本、实际多多对照、对比,让我去伪存真、选择正确、找到最佳,使我在读书学习甚至工作中日益得心应手。
  动手读。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不想,隔靴搔痒”。曾国藩说“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毛泽东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他读书“五到”,除了传统的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还注重耳到。眼到,就是看。口到,吟诵,讲书。心到,边看边想,思接千载,神游八荒,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手到,动手圈点批注,写笔记,这是读书的重头戏。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善于当“联系员”、“评论员”。当“联系员”,要跳出书本,联系书中观点、人物事件有关的或对立的另一个侧面,联系现实来理解、发挥、比较、分析,进而见人之未见。他1958年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批语,把书中的“‘我国’两字改为‘中国’来读,就十分有味道”。当“评论员”,看法、评论不要亦步亦趋,而要学以致用。毛泽东读书见识精妙,善发一家之言。在其笔下,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有辩证法,歌颂了一个模范丈夫;《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告诫人们分析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水浒传》“三打祝家庄”,反映了搞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善于读书,“闲”书有用,“死”书变活。毛泽东读书批示、批注和批语很多。他在《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写下1.2万字批语,最长的一条1200字。目前,已出版有《毛泽东哲学批注集》、《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共5卷)、《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等。耳到,组织读书小组由人念,大家听,再一起讨论。相互交流,可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延安时他就组织过关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读书小组。
  菊香书屋之行归来,我向伟人先贤学习读书圈点画杠、写笔记,“苟有可取,随手记录”,日积月累,获益良多。我读书更加专注,写作水平得到提升。2002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作品集《大海拾贝》。
  实践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关键在于读法和用法。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活学活用最重要。毛泽东读书要“本本”,但不要“本本主义”,提出“反对本本主义”。他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调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那些原理原则是经过调查得出的结论。如果没有伦敦图书馆,马克思就写不出《资本论》。”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毛泽东特别注重阅读社会“无字之书”,读书天下,实践砥砺。1913年他就在《讲堂录》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从此“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投身革命后,毛泽东踏上舍家为国的漫漫征程。“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1941年前,他择读军事和哲学书籍,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写就《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树立与教条主义迥异的新风。战争年代,他奔走万水千山,成就千秋伟业。建设时期,他行遍大江南北,指点江山社稷。他把书读“活”,从书本知识到认识,从认识到智慧,从智慧到能力,从能力到实践,一路转化。他倡导实事求是,从书本到实践,从主观到客观,进出自如、出神入化,波澜壮阔一生。反观王明,他读马列著作甚至比毛泽东还多,但他死抱书本,脱离实践,是教条主义,结果走了歪路。在实践中学习,毛泽东还强调要甘当群众小学生,“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
  一直以来,我谨记主席教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2019年我写的论文《新时代人大工作如何做好“以人民为中心”主题答卷》,获得茂名市人大制度研讨会二等奖,就得益于我注重实践,俯下身子,深入调研。
  缅怀伟人,善读活读,受益一生。
  (作者单位:中共茂名市茂南区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