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05-15期 第A5版:论丛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宋秀波
  我国的社会建设有着独特的文化禀赋和结构限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社会安全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居民生产生活风险实现防范和化解,社会治理体制与机制日益创新,社会运行基础秩序不断得到保障,社会发展愈发有生机和活力,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实质性提升。人,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国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经验。
  从“一五”到“五五”计划,主要是把“衣、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第六个五年计划最大特点是体现了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转变,要求在研究和安排计划顺序时,首先考虑改善人民生活,把民生问题摆在重要位置。第七个和第八个五年计划把人民生活、社会保障,教育事业、精神文明、环境保护等有关国计民生的发展任务和目标列入发展计划。第九个五年计划更加重视经济与社会、人类与环境和资源之间的协调关系和和谐发展。“十五”期间开始研究以人为本,“十一五”时以人为本被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社会建设成为“五位一体”发展的重要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些方面的增长就是对社会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是社会建设更高更远的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回答了为什么要推进社会建设、怎么推进社会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对我国社会建设应当遵循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总体目标、基本思路以及制度创新等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我们应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既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社会问题的发展变化,为社会建设寻求正确的方向,又要深入观察新时代民生问题,并及时顺应不断升级的民生要求,为社会建设树立正确的目标,对社会建设发展路向与政策做适时调整,推动社会建设稳步向前。
  社会建设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观。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涵是人民主体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以“真正的共同体”实现“各个人的联合”,并将“共同体”中“现实的”个体的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作为逻辑主线,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用这一概念指称人民群众参与治理公共事务的生存和生活样态,并且把塑造这样的共同体作为社会建设的战略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谋根本,谋大利,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社会建设必须坚持持续深化改革。改革是制度创新的引擎,也是社会建设突飞猛进的内在动力。例如面对教育公平问题,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理念;面对社会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开展以公平正义为主导的社会建设;面对贫富差距,开展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打赢脱贫攻坚战,“绝不让一个领域滞后,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不让任何一个区域落下”等等,都极大缓和了由于利益失衡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我们要持续深化改革,在改革中谋发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社会建设不断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方向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