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04-21期 第A5版:文化

发掘保护粤西文化遗产推动岭南文化研究

——专访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生导师杨权教授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导 杨权

本报记者杨海云
  日前,《茂名历史文化发展丛书》项目正式启动,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生导师杨权教授作为该项目的省级专家组成员首次来到茂名,参加会议研讨。围绕《丛书》的编纂出版,本报记者对杨权教授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专访。
  得悉茂名市计划编纂出版《茂名历史文化发展丛书》,杨权教授感到非常高兴,他认为,茂名市把历代的文献成系统地发掘出来,有规模地加以推广,这对社会各界都是一个福音。“不仅学者,社会各界人士都有可能需要这套《丛书》。连哪些编乡志村志、修家谱族谱的人,也会非常期待《丛书》的出版,除非你对文化完全不关心。”杨权教授说。他认为这个编纂出版计划意义重大,它的提出反映、体现了茂名市领导与学术界、文化界同仁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现在许多地方都在搞各种以提升本地的影响力为目标的工程,这些工程有不少也戴上了‘文化’的帽子,但实际上越搞越没有文化。茂名市将要推出的这套《丛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建设。”
  杨权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茂名历史文化发展丛书》编纂出版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发掘、抢救与保护粤西的传统文化遗产。茂名的先贤,曾创作、撰写了众多的著述,它们形式不一,内容各异,但都有特定的文化学术价值。然而由于自然侵蚀与人为破坏的原因,能流传至今者十不一二,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更多的作品散佚。“一本古书,存放在公共图书馆中,并不见得便万无一失,虫蠹兵燹,随时都有可能使其损毁。把它们系统地发掘出来,汇编在一起,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它们的有效保护,使其传之久远。”杨权教授指出。
  二是有利于推动岭南文化尤其是粤西文化研究的深入。茂名先贤的著述内容相当广泛,经史子集都有,它们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我们了解古人的文化生活、思想感情、社会交游、创作活动、学术成就等等的珍贵资料,对于研究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等具有重要价值。把它们系统地编纂出版,将能对区域文化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助作用。
  三是有利于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利用需求。现在前贤的著述,基本上收藏在公共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之中,少数为民间藏家所拥有,一般读者要接触、查阅非常不易,因为这些图书馆或民间藏家往往分布在不同地区,并且不一定会让你自由利用。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杨权教授对记者提起,他当年曾千里迢迢,到南京某公共图书馆去查阅某部古籍,然而该馆的馆员以“空气湿度大”为由拒绝出借。杨教授问何时可提供服务,对方竟回应说:“这你得问天气。”杨权教授认为编纂一部超大规模的《丛书》,可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
  四是有利于摸查茂名的文化家底、展示粤西的精神文明成果。我们说茂名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但杰出灵秀到什么程度,需要作具体的盘点才知道;我们说茂名文化底蕴深厚,但光说还不行,还要拿出实际的东西来证明。《丛书》的编纂出版,就能起到这个作用。“内地常有人讥讽我们岭南,说我们这个地方是‘文化沙漠’,这种言论很伤人,不符合事实。什么是沙漠?沙漠是一个荒芜、没有生命的地方,而我们岭南并不是这样的地方。”杨权教授提到,他目前正在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岭南诗歌文献整理与诗派研究”的工作,其成果之一是篇幅达数千万字之巨的《全粤诗》。这些丰富的作品证明,岭南诗人群自元末明初已经崛起,而清初已足以与江南、中原地区匹敌。相信《丛书》的出版,也会起到这样的作用。
  杨权认为,编纂出版这套《丛书》,要做到精而全。在精和全两者之间,他更倾向于“全”。“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书你认为没用,可是对另外的人来说并未必如此,有的人甚至可能如获至宝。因此应当尽量扩大《丛书》的采辑范围。在‘全’的方面,要做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杨权说。
  杨权教授指出,《丛书》的编纂是一项繁重的任务,难度在文献覆盖面非常广,涉及到茂名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文献资料的时间跨度也很长,收集原件是一个大难点,要知道很多藏馆都是有资源保护的规定的,有的馆甚至连看都不让看,就算让复制也是只能复制文本的三分之一,而这完全不能满足《丛书》的编纂要求。好在《丛书》的编纂出版机构实力都非常雄厚,参与其事的省级专家学者也都非常权威,经验也很丰富,这为《丛书》编纂出版计划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