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04-21期 第A5版:文化

“以点带面发掘更多具有民间气息的史料”

——专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杰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王杰
本报记者陈敏
  “《丛书》立意高远,博大精深。在编辑过程中我们既要有‘仰望天空’的战略高度,也要有‘撸起袖子’的实干劲头。”4月15日,在《茂名历史文化发展丛书》(下称“丛书”)项目启动暨首次专家研讨会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杰如是说。

以“发掘”为抓手,着力田野调查
  前些年,王杰计划撰写关于茂名唐代名宦高力士的论文。为确保文章鲜活,有可读性,他邀请了几位研究生一起
  参与这项工作,为文章撰写“找米下
  锅”。然而让王杰最为头疼的是,现
  存关于高力士史料记载零散,他只能
  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勉强写成了文
  章。“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没有勇气看
  这篇‘断骨缺肉’的文章。”他说。
  一个小小的插曲,王杰深刻意识到挖掘原珍史料、建立系统而且权威的地方文献库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艰巨性。
  从目前《茂名历史文献》目录稿看,《茂名历史文化专辑:潘茂名》《茂名历史文化专辑:冼夫人》两套典籍,是《丛书》的主要内容之一。
  王杰认为,目前无论是关于潘茂名还是冼夫人的史料,都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需要新的史料不断进行完善。“新的史料藏在哪里?我们应该从哪些地方进行发力?这些无疑是当下亟需啃下的‘硬骨头’。”他说。
  尊重历史、珍视文化,要从敬畏文化和敬畏史料开始,是王杰一贯坚持的观点。
  “‘发’与‘掘’,是解决史料收集的难题的两大抓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王杰表示,“发现”需要发力田野调查,尤其要充分发挥本土专家的专业与能力,在民间发现“新大陆”。“挖掘”即须在高楼深院付诸“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功夫,以摸查“身在深闺”的“意中版”。
  王杰还以明万历年间化州举人陈鉴为例,讲述其品格精神不失为优秀的文化遗产。“在收集史料过程中,我们不能丢掉那些最为鲜活、最接地气和最有价值的佚文,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他说。

即使广种薄收,也要久久为功
  茂名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潘茂名和冼夫人为代表形成的“好心文化”与“好心精神”,成为茂名人民的“根”和“魂”。
  “这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项目。”王杰坦言,《丛书》系统梳理了茂名历史文化的脉络,进一步拓展城市文化发展空间,打造属于茂名的文化品牌,为茂名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文与理论支撑,兼具着学术与现实价值。
  关于《丛书》的编撰,王杰在接受专访时也给出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和方志馆,都为收集和整理茂名文献提供了权威的来源。其次,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乃至国外如法国所藏广州湾的历史资料等,可能会有第一手样本为我们提供重要的线索与视角。
  王杰认为,借古鉴今,以文化人是《丛书》可读性的最大特点。“文献之措词造句,简练雅致,对今人而言,是一种学习、升华和传承的历练。”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