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03-27期 第B1版:社会

广西支教系列报道③

山城牵手 支教筑梦

  

课间,信宜支教老师为学生解答疑惑。
文/图本报记者杨珮珮
  来宾市忻城县位于广西中部的大石山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茂名信宜市地处广东省西南部,矿产、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是宜居宜业的生态绿城。结缘于“携手奔小康行动”,相隔近500公里的两座山城结成了“亲家”。从此,信宜市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全力帮助忻城县脱贫攻坚。
  易地搬迁、产业协作、教育帮扶……一个又一个的帮扶项目,让生态绿城和大石山区的情谊越亲越浓。在此期间,来自信宜市的支教老师们扎根忻城县有关学校。不让大石山区的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是他们的共识;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是他们的目标;两地结下的深厚情谊由孩子们传承,是他们的祝福。
  蓝迪斯:重回母校种希望
  在忻城支教的信宜一中蓝迪斯老师总觉得中了500万彩票一样。10多年前,她从忻城县高级中学毕业,考上大学走出广西。如今,她带着在信宜积累到的教学经验,回到家乡支教,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助力学弟学妹追梦。
  课堂上,蓝迪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每次接管新班级,她会在一周内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因材施教,引导同学跟着她的思路预习、听课、复习、巩固。而在科组集中备课的时候,她主动分享信宜的教学经验,积极跟踪校内公开课和命题工作,虚心与当地教师研讨教学计划。
  下课后,蓝迪斯变成“师姐”,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她格外注重家访,关心留守学生的生活,鼓励贫困学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因此,许多学生喜欢用桂柳话叫她“师姐”,给她写感谢信,想像她一样努力回报家乡。在他们心里,蓝迪斯不仅是支教老师,更是通过拼搏走出大山的励志榜样。在蓝迪斯身上,他们看到梦想的可贵、读书的意义、奋斗的价值,以及一颗懂得感恩的心。
  蓝迪斯告诉记者,她特别喜欢母校忻城县高级中学里的“玉米头”雕像,代表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她希望能在支教的这段美好时光里,陪伴学弟学妹成长成才,激励他们用功苦读、书写无悔青春。
  黄海波:快乐支教挥洒阳光
  来自信宜中学的黄海波老师,在忻城县高级中学教高二英语。总是笑眯眯的他,把快乐带到了课堂上,深得师生们喜爱。当地教师认为,听黄海波的课,受益匪浅。当地学生感言,学英语不再枯燥,而是越学越有趣有劲。
  支教期间,黄海波发现学生们基础薄弱,但坚持英语口语化教学。他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难学。感兴趣和方法对头,一切都会变得容易起来。在课堂上,他鼓励大家大胆用英语交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每次考试结束,他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亲自为学生们写参考范文。
  黄海波觉得,来忻城支教,付出着也在收获着,是人生中特别快乐的一段经历。他经常跟同行探讨,如何帮助学生打好英语基础。同时,他重视英语的词汇、语法,结合课文的资料,为当地老师编写教材。他表示,“这里的学生乐观善良,你对他好他会对你更好。老师们工作十分积极,让我更想和大家一起努力。”
  郭林燕:三尺讲台写初心
  郭林燕是黄海波的妻子,在孩子才一岁多的时候,一家三口来到了忻城。“支教是我大学时未完成的梦想,很想为有需要的地方做些什么。丈夫黄海波用实际行动支持我,所以我们就来了。来的时候就想着要面对一切困难,所以任何困难也不再是困难。”
  在农村长大的郭林燕,视“老师”为最神圣的职业。读初中时,她有幸遇见一位良师,不断鼓励郭林燕要相信自己,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她感慨道:“如果不是因为那位老师给了我信心,可能我在成绩走下坡路时,就选择放弃了。所以我立志成为一名老师,竭尽所能教书育人。”
  身为语文老师的郭林燕尤其擅长写作。经过她的针对性训练,班上同学的写作水平进步明显。支教以来,她几乎没有真正好好休息过,用心整理高中三年的写作训练资料。如今,她把自己的系列作文教学模式和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忻城县的教师。郭林燕笑了笑,“有交流才有进步。通过分享让别人看到,我也能知道教学是否有效果。哪怕离开了忻城,我也要给这里的人留下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