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要闻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03-07期 第A4版:要闻

38天、14人,茂名“清零”背后的故事

——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陈沁华口述战“疫”的38天

  

陈沁华给患者打气和鼓励。通讯员雷晶晶摄
  前日,茂名最后3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我市在院病例数“清零”,这也意味着我市取得了新冠肺炎患者“全治愈”“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阶段性胜利。
  从第一例病例确诊入院到14名新冠肺炎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实现“清零”。38天来,面对看不见的“枪林弹雨”,广大医护人员枕戈待旦,迎“疫”而上,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护人员治病救人的拳拳初心。
  昨日,记者走近茂名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陈沁华,听她讲述与新冠肺炎病毒“斗智斗勇”38天的感人故事。
穿好铠甲随时战斗
  我叫陈沁华,茂名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回想起1月28日的凌晨1点,睡梦中的我突然接到科里的紧急电话:立刻返院准备收治即将从电白区转过来的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第一个感觉就是:“新冠肺炎病毒这只‘狼’,真的来了。”
  其实早在2019年12月下旬开始,院里就已经组织我们多次通过全国视频培训学习了关于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并且在1月20日前后还参与并护理过疑似病例。按照院长陈纯波的话来说,就是已经穿好铠甲,随时准备战斗。然而等真的上了战场,我才发现,比预想中要困难多了。
  首先是穿防护服。尽管穿防护服的程序和动作已经熟记于心,但是真正要进入病房了,还是紧张得手心出汗,动作也不那么连贯了。好不容易在其他战友的协助下穿好防护服,进入病房,新的问题又来了。平时工作中,问诊、查体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在穿着防护服的情况下,是如此的艰难:听诊器的听筒无法放入耳朵,听诊无法进行,和患者交流不到10分钟,我已是气喘吁吁,呼吸比跑了5000米长跑还要困难,沉闷的防护服异常笨重,稍微走快一点就感觉胸闷得难受,护目镜上起了白雾,严重影响视觉,感觉自己在云端里穿梭。
  为了节省一套防护用品,也为了时刻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变化,我的战友们只能穿着严严实实的防护服穿梭在病房区及第一缓冲间,连续工作近3个小时;体重不到一百斤的年轻医生邓小嫦和护士刘晓明,推着两三百斤的负压转运床往返在三层楼间长长的斜坡,只为了患者能及时完成各项检查;在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未能前来收集标本时,为了更好地保存患者采集的标本,我们的护士小姐姐二话不说,转身背起院方给我们提供的新冰箱就走……
集中力量精准诊疗
  从接收第一例确诊患者开始,我们院方就吹响了战斗的号角。院长陈纯波挂帅,集合呼吸科、重症医学科、CT、中医科、营养师等不同领域的诊疗专家坐镇,对每一名患者都采取“一人一团队、一人一方案”的诊疗措施,每天召开讨论会,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来制定当天的治疗方案。
  有个患者阿姨,确诊新冠肺炎进来科室后,我们发现她患有糖尿病已有数年时间。于是每天早上测量血糖后,经由内分泌科专家下医嘱,要打多少量的胰岛素,再请营养科的营养师帮她搭配饮食,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其他问题;还有个患者进来时就有关节痛的毛病,我们就联系骨科会诊,还在网上下载了关于关节功能锻炼的视频来辅助治疗,担心他偷懒没有按时做,干脆每天都在旁边跟着他一起锻炼……
  院方除了在患者医疗上的鼎力支援,还尤为关爱我们这些医护人员。为了保证我们工作之余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保存良好的体力,同时也是出于安全的考虑,我们感染科全体医护人员衣食住行都在医院里。医院饭堂每天为我们的值班护士“开小灶”,香喷喷的炖汤变着花样送到我们手里,营养又满足。
医患同心共战疫魔
  今年的这场疫情,不仅是一场身体上的“战役”,也是一场“心理战役”。收治的患者中,他们有的焦虑恐惧,忧心自己的病情;有的内疚自责,担心亲朋好友被传染,连累了他们……从隔离到确诊,被“困”住的不仅是身体,还有那颗懊悔的心。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我是一名普通的患者,突然间被迫隔离治疗,一下子要面对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陌生的环境、未知的结果……谁的心里不忐忑?不恐慌?
  医者仁心,治病也医心。我们只要一有空闲的时间便给这些心理状态不好的患者做心理、情绪疏导,鼓励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一位患者刚收进封闭式的感染科ICU负压病房里时,他特别紧张和焦虑,担心自己再也无法出去。本来需要高流量吸氧来增加肺泡内的压力,达到缓解病情的效果,但因为他感觉不舒适,不愿意配合。我们的感染科副主任医师杨智娟主任苦口婆心地通过手机和他细心解释了好几遍,好不容易才让患者详细了解到自己目前的病情状况并愿意配合我们的治疗。
  一位住院长达30天的患者看到不断有人康复出院,心里很着急,但因为迟迟达不到出院的标准,我们在调整治疗方案的同时,不断劝说他放松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吴叔,天亮了,要起床吃早餐喽。等下我进去要看到你已经刷好牙洗好脸在等我哦。”
  “吴叔,马上要订午餐了,今天你想吃什么?”
  长时间的相处,我们与患者除了医患关系,更是结下了战友一般的友谊。在这个与外界隔离的区域里,我每时每刻都感受到什么叫命运共同体,我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大集体,也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都说感情中最难得的,是你在乎的人,也同样在意着你。其实这句话放在医患关系中同样如此,疫情中的医院,不再是冷冰冰的治疗场所,患难见真情说的便是如此。
清零时刻兴奋不已
  我常常在早会上告诉大家,我们要时刻谨记南丁格尔精神,要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去好好对待照顾每一位病人,你播种了爱,也会收获到爱。
  网上看到有人在讨论我们身为一线抗疫人付出了多少,其实,我更愿意说,我们收获了多少。
  前日,我们集体欢送最后三名患者康复出院,茂名地区实现了新冠肺炎住院病例的“清零”。这一刻,我内心激动不已。
  38天相处的点点滴滴一一回映在眼前。我想起2月7日第一例患者治愈出院时,他在感谢信里动情地写道:天气越来越热了,你们穿着这么密封的防护服又闷又热怎么办?还有另一位出院患者告诉我们,“我躺在负压转运床上透过玻璃看到你们辛苦地推着我,你们汗流满面,我是泪流满面。”这一份被理解被认可的努力让我们笑中含泪。
  我耳边不停地响起患者向我们说过的每一句谢谢:递个水杯、送份盒饭、日常的问诊和检查都会换来他们从心底里发出的“谢谢”;每一位患者出院了,他们一边压抑着迫切想回家的心情,一边不停地向我们道谢,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大叔,已经坐上滴滴车准备开动了,他又跑下来向我深深鞠了一个躬,回身走了几步,再次鞠躬,上车前第三次鞠躬。那一刻我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这份相互信任彼此鼓励时所产生的温情,足以让我铭记一生。
  望着搭载最后三名出院患者的车辆缓缓驶远,护士马红英握着小拳头兴奋地喊:“从明天开始,再隔离14天,我要回家抱抱爸妈和弟弟,还要做个旅游计划。”“对,集体隔离后,各回各家,各抱各妈。”大家异口同声,开怀大笑。
  雨水冲刷了一夜的茂名,清润而沉静。我望着隐藏在云雾里的太阳,脑海里隐隐浮现:新冠驱尽日,方是还家时。已是春暖花开时、待疫情危机散去,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去尽情拥抱想见的人,去看每一处想看的风景,春天,和平安的你,都会如约而至。

本报记者王霞通讯员梁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