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01-06期 第B3版:往事

我家的胡椒园

  

黄诒高
  我的老家在高州市古丁镇大冲村委会,是高州北部山区有名的胡椒、霍香、沙姜、益智等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每每提起自家的胡椒园,我的父母总是感慨万千,满脸幸福。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兄长正在读高中,我读初中,弟妹读小学,家庭负担比较重。每学期开学前,父母总要为我们的读书奔波操劳一番,东借西凑,好不容易才把学杂费筹起来。
  有一户黎姓邻居,我们尊称他大公。他深知我父母待人诚实忠厚,善良勤俭,又看到我们兄弟姊妹几个从小有志气,用心读书,便热情地向我们伸出援手,借钱借物。不但这样,而且还想方设法帮助我家改变生产方式,增加经济收入。
  那时,农村的经济结构正悄悄地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实行多种经营。大公具有敏锐的经济目光,带领儿子儿媳开荒辟地,大胆引种胡椒,成为村里第一个“胡椒户”。几年后,大公的胡椒喜获丰收,每年都增加一笔可观的胡椒收入,不久就盖起了“胡椒楼”。
  大公有着一副热心肠,致富不忘身边人,主动找到我父母,引导我家种植胡椒。父母喜不自禁,却苦于没有胡椒种苗和生产经验。大公二话不说,吩咐儿子儿媳从自家的胡椒树苗上挑选出粗壮的枝茎剪割下来,送到我家,又以自己多年的生产实践,深入田地,耐心地指导我父母培育种苗。在大公一家的帮助下,我家第一年在那块叫做“木屋岗”的旱地上试种几十棵胡椒苗,大部分都成活了,成为村里第二个“胡椒户”。
  我的父母一边请教,一边研究,慢慢积累了一些种植经验。一棵棵的胡椒苗缠绕在耸立的石柱上,长得比人还高;浓密的叶子青翠欲滴,原来的红薯地变成了郁郁葱葱的胡椒园,煞是好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久,我家的胡椒也开始开花结果了,产量从一开始的三四十斤,到后来的七八十斤几百斤,收入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一年比一年多。这样一来,逐步解决了我们读书所需要的一部分学杂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父母常常对人说,多亏了大公一家的无私帮助!
  我们参加工作后,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有了保障。左邻右舍就常常跟我父母说,儿女有出息了,用不着再那么辛辛苦苦地耕田种地了。父母总是笑着回答:习惯了,不劳动反而不自在!跟随四弟在惠州生活的母亲,时常打电话给在老家的父亲,念念不忘家里的胡椒园。尤其是每逢寒暑假或者“五一”“国庆”,从远处回来的母亲,不肯多休息一下就急匆匆扛起锄头,与父亲一起到胡椒园,除草、施肥……每年春节假期,我们回到老家,父母又带领着全家人到胡椒园去闲逛。我们徜徉在园子里,呼吸着混杂了淡淡胡椒味的空气,拍着照,说着笑,胡椒园里荡漾着幸福的欢声笑语。
  我的父母也像邻居大公当初帮助我家一样,先后帮助或者带动了一部分父老乡亲发展胡椒生产,使大冲村成为胡椒生产基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善良的母亲还常常跟人家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每年都要带一些胡椒到惠州去,送给一起玩乐的朋友。她说,自家生产的胡椒绿色环保,纯天然无污染,用它煲猪肚,味道一流,具有暖胃驱寒功效。一位阿姨吃到我母亲送给她的胡椒,赞不绝口,利用春节假期,专门跟随母亲来到我老家,参观让她觉得无比新鲜的胡椒园。这小小的胡椒,成了村里的一张经济名片,也成了人们增进感情的纽带!
  最近,我从县城回到老家,与父亲一起去采摘胡椒。望着那一棵棵蓬勃的树苗,摘下那一串串如绿翡翠般的胡椒,我又一次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由衷感慨:这胡椒园里的一切,凝聚着乡亲的帮助,挥洒下父母的汗水,蕴含着父母的深情,怪不得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岁月里静静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