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20-01-03期 第A5版:论丛

冼夫人崇拜与军坡节(下)

  

陈雄
  明代是海南封建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官府、民间和众多登上仕途的读书人推崇冼夫人,推动了海南民间冼夫人信仰的发展。
  一方面,官府、士人借助盛世修史的机会,把冼夫人在海南的历史功绩载入志书。现存明正德《琼台志》、万历《琼州府志》、万历《儋州志》等志书均有冼夫人的记载。尤其现存海南最早的正德《琼台志•沿革考》卷三中,考述了明代之前海南各个方面的历史,附录王佐(海南临高人)《外纪》四论:一论东汉立珠崖,二论海南内属,三论《一统志》至隋乃书纪年,四论吴、晋、南朝恐吓征伐虚声。认为在海南历史上,冼夫人对海南的贡献无人可比。故“梁、隋距今逮千有年,海外民夷思慕冯冼氏功德恒如一日,所在立庙,事之如生”。与此同时,本地名流贤达热衷于撰写祭祀冼夫人的诗文铭记等。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的王弘诲(海南定安人)为定安县冼庙撰写的庙碑序及题诗最为知名。他的《新建谯国诚敬夫人庙碑序》,记述了海南北部冼庙存在的情况及主要活动方式:“惟谯国夫人之庙,海南北在在有之……每令节届期,即云集飚附,若三军之奉主帅,曾无敢有越厥者。”可见,祭祀冼夫人的“军坡节”活动形式渊源久远,早在明代已经盛行。地方官员和士绅热心兴土木修冼庙,也进一步助长了民间的冼夫人崇拜。洪武九年(1376),知州赖斌重修崖城“郡主夫人庙”,成化十四年(1478)复修,正德二年(1507),知州何冈再修;宣德年间(1426—1435),副使邝彦将苍兴的冼太夫人庙迁至府城西南,并更名为“柔惠宫”;弘治二年(1489),文昌主簿徐达募修县城新安桥右的柔惠庙;万历年间(1403—1424),湖广巡抚、御赠兵部左侍郎梁云龙(海南琼山县人)带领乡民修建梁沙村冼庙,后称“梁沙婆庙”,成为海南香火最盛的冼庙。
  另一方面,明代海南盛行道教,仙家的造神功夫将冼夫人的地位推向极致,升格为天神,成为了海南本土的神圣。冼夫人彻底完成了从人到神的演变,陈隋之际岭南的俚族首领成为海南汉黎各族人民的共神。
  清代,海南的志书修撰遍及县一级,各县的志书均记载冼夫人对海南的历史贡献,从官衙至民间,对冼夫人的尊崇和神化程度愈甚。同治皇帝批准林召棠等人的奏请,封冼夫人为“慈佑夫人”。在此之前,咸丰二年(1852)时任琼州府知府、护理雷琼道台林鸿年亲自参拜琼山梁沙村冼庙。海南最高长官的参拜,使琼山梁沙村(今属海口市龙华区)的“梁沙婆庙”成为全岛祭祀冼夫人的中心,加上同治皇帝封赐冼夫人的宣扬,把海南的冼夫人信仰推到了高潮。
  海南岛神多节多,缘于历代陆续迁入的各地移民,或是供奉大陆原住地偶像,如沿海的妈祖庙,或是祭祀迁琼始祖、入村祖而奉为神灵,或是祭祀当地传说中的神祗,如儋州的劳将军庙、昌化县的峻灵山庙等,作为本地的“境主”、保护神,因此各县甚至各村都有自己奉祀的境主和保护神,林林总总,名目繁多,而冼夫人是全岛汉、黎、苗各族共同供奉的“婆祖”。同治皇帝再次敕封,地方最高长官的参拜,再次提高了冼夫人的地位。有些冼庙里冼夫人的偶像身边多了“天妃娘娘”陪伴,文昌县亭桥圣娘庙旁甚至加配上关公,重修的冼夫人庙变成了“圣娘庙”,冼夫人成了左右有火雷圣娘和天妃娘娘伴随,有关圣帝君相助的“懿美娘娘”。海南各地的冼庙,多神共处的情况一般出现在中庙小庙,大庙如中和宁济庙、琼山梁沙婆庙等,仍是冼夫人独享香火。
  冼夫人“婆祖”地位的提高,固然有最高统治者的褒封,历代官员文人的颂扬推波助澜,主要还是因为海南民众对冼夫人的尊崇和膜拜。从感念冼夫人的恩德,到相信“婆祖”无所不能,有求必应,海南民间完成了把冼夫人塑造成海南本土神灵中的精神共主的过程。
  海南的民间冼夫人信仰,与广东古高凉郡属地和冼夫人活动过的地方(电白、高州、化州、雷州、阳江等地)的民间冼夫人信仰既有共性,也有异性。相同的是建庙祭祀,以香火祭拜,不同的是祭祀时间有别,纪念方式有异。古高凉地的民间多以冼夫人的生日(农历十一月廿四)和忌日(农历正月十七)作为祭祀日,祭祀方式与一般神祗等同,祭祀活动单一。海南民间则以传说中冼夫人到达某地驻军的日子,或是传说冼夫人在某地举行出兵平乱仪式的日子作为祭祀日,以后者居多,故祭祀日曰“军坡节”,祭祀活动曰“装军”。这种风俗来自古高凉的古风遗存,如今冼夫人故乡此俗已经消失,但在海南历经朝代更迭仍然流传延续,以至不断发展。由于各地传说中冼夫人到达某地驻军,或在某地举行出征仪式的日期不同,因此海南各地“军坡节”的日期不一,节期繁多。“装军”仪式古色古香,成为独具特色的海南民间节庆文化活动。
  海南“军坡节”民间节庆活动,据说始自唐代,宋代李光《儋耳庙碑》记载可见端倪,明确记述则为前引王弘诲的《新建谯国诚敬夫人庙碑序》,事在明万历三十二年(1603)。汉区各地的军坡节大多集中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到三月间。海南南部古城崖城则在农历四月初至十二日举行,称之为“装军节”,其主要活动为抬偶像游神,“装军”队伍有令旗队、骑马兵勇队、抬偶像队、抬神队、金童玉女队、八音队、腰锣鼓队,模仿冼夫人出兵巡游村坊,以祈求保境安民。在黎、苗族聚居地,万宁县(今万宁市)禄马苗乡在农历正月十一日,琼中县一带黎族民众则农历六月二十日举行军坡节。其中以活动规模大、参加人数多、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海南北部“梁沙军坡”(地属今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又称“新坡军坡节”),最具代表性。
  传说海南刚归附时,境内不宁,民不聊生,冼夫人为了使海南百姓过上安定太平的日子,决定出兵平乱。有一年春节刚过,冼夫人与其夫冯宝统率大军从高凉郡启程南下,队伍乘大船到海南后,沿南渡江溯流而上,在地势平坦,三面环水的梁沙坡一带驻扎。她一边派出探子到各地打探情况,一边会见都老酋长,经过探访了解,决定派兵三路到各地平乱抚民。
  从农历二月初六开始,冼夫人的队伍实行斋戒——不吃猪肉,不用猪油做菜。斋戒三天后,初九日下午,冼夫人召集三路人马,检阅军容,重申注意事项。初十,队伍出发,浩浩荡荡,鼓乐齐鸣。有男兵队,也有女兵队,威武雄壮。围观的当地百姓眼花缭乱,顿生敬意。二月十二日后,各路兵马陆续收兵,凯旋回来,队伍解除斋戒,整顿休息。廿四日冼夫人在驻地犒赏三军,清点人马,表彰勇士。
  后来,当地民众把冼夫人曾经驻军的地方叫“军坡”,每年农历二月初六至廿四,冼夫人率军所经之地,纷纷举行纪念活动,模仿当年的出兵仪式直至凯旋的全过程即“装军”(化装游军),并代代相传,逐渐发展为全岛性的节日。这就是海南岛的“军坡节”,俗称“发军坡”。发,在海南话中——有“参与”、“分享”、“热闹”之意。
  新坡“军坡节”活动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以一套既繁且严的程序祭祀冼夫人,模仿冼夫人军队的编制序列和点将出征的情形,营造神圣的气氛。
  参加“装军”的村庄分为十甲,每年一甲,按顺序轮流值事,周而复始。每届节前,十甲头人聚在冼庙,就节日的程序、仪式集体议事。农历正月初四,由值事村抽签打卜,选举出负责料理节庆事务的“婆头”;二月初六,“婆头”带领值事村庄的装军队伍将“婆祖”偶像迎进自家正堂,由道士主持举行“退神”仪式。二月初六至十二日,家家户户刷洗餐具家具,忌吃猪肉及其制品,俗称“封斋”。
  二月初九,“装军”仪式开始。凌晨,由道士主持“开光”,恭请“婆祖”的灵魂回归偶像。下午“圆军”(即装军彩排),十甲村庄的装军队伍到冼夫人的点将台前报到,值事村队伍为首,其余按顺序出场操练。然后沿新坡墟街道巡演三圈。“圆军”后,整个节日期间,“婆祖”日夜不停地到十甲村庄“打将”,以行当年冼夫人拜访各部落长老首领,酬谢其帮助之例。初十,“婆祖回娘家”(即到当地冼庙倡建者梁云龙的后人家)探亲,继而一 一访问历来建庙有功人员家,行符、点醮。
  “装军”是新坡军坡节节期的高潮。二月初十至十二日连续三天,每天下午举行“装军”游行,反复操演冼夫人点将出兵的威武雄壮故事。
  装军队伍有“文装队”和“武装队”。文装队在队伍前列,两名壮汉举头旗开道,旗上大书一“冼”字,依次有二人吹奏约五尺长的喇叭,二人鸣锣,六人均戴彩布镶边大帽。接着有十几人成对举着头牌,每对头牌后有两人敲小锣,后有十人成对并行,扛着帅旗,上写“高凉郡主冼太夫人”,每对帅旗后有两个敲小锣的,举头牌和扛帅旗的作武生打扮。头牌和帅旗间,有十几个“金童玉女”挑着花篮。队伍的主体是几百名“武兵”组成的武装队。武兵戴尖顶帽,分刀兵队、棍兵队、镖兵队、钯兵队、板尾(一种木制兵器,顶部燕尾状)兵队,押后有藤牌兵队,一手持藤牌(盾)一手握朴刀,依次而行。每个兵队间还有舞龙队、舞狮队和舞鹿队。行进间一声号令,武兵们双双对打,喊声震天,龙腾狮舞,场面热烈。装军队伍还有装扮各款“杂剧”,如“八仙骑八兽”、“土地公背娘子”、“狮子吐童子”,进行巡游。队伍最后是十几对扛锦伞、撑绣扇、捧铜炉的,八名金童玉女各拿铜铸的八仙八宝,簇拥着冼夫人的神舆。神舆后是用木架载着的大鼓、大铜锣,十二人的大吹打乐队和八人的八音小吹打乐队,边走边吹打。几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鸣放鞭炮以示热烈欢迎。巡游至街墟上,沿街人家用竹竿高高挑起桑叶、桔子、红包等物品,舞狮队便就地起舞,叠起罗汉,用狮口咬下,称之“摘青”。
  入夜,华灯齐放,从初九到十二,数台琼剧同时演出,唱对台戏,通宵达旦。
  此外还有“上朝斋”、“作供”、“开斋”等仪式。十一日凌晨“上朝斋”,模仿冼夫人班师上朝奏报。在婆头家,几个道士同台唱作,手舞足蹈,念念有词,伴以音乐。十二日凌晨,值事村装军队将婆祖金身恭迎点将台,设斋占卜当年年景,称之“作供”。作供后“开斋”吃猪肉。传说每次出征回来,冼夫人让将士们先休整再行犒劳,于是在廿四日,大行“犒劳”,全体装军人员和冼庙管理人员集体会餐,家家户户置酒烹肉,摆案供奉婆祖。这天,从婆头家中恭送冼夫人偶像回庙正座,节期结束。
  新坡军坡节是当地最隆重的节日,其热闹红火更甚春节。
  传统悠久而隆重的新坡军坡节衍生出的习惯与禁忌,大多附会与冼夫人有关的传说、故事。
  “封斋”,是传说冼夫人当年在海南剿寇时,不慎被敌引入深山,身陷火围。危急之时,一群野猪突向火圈外,冼夫人急中生智,命将士们循路突围,逃离困境。此后每次出兵,将士禁吃猪肉,以答谢野猪引路解困之德。因此,“装军”之前,必先封斋。
  来新坡“发军坡”的人,均带回一些物品,如小令旗、桑叶、桔子叶,芋头、番薯、葱韭。这些在新坡墟上摆卖的节期普通祭祀用品和农产品,据说可保平安吉祥。这也与冼夫人的传说有关。
  传说冼夫人来到海南,不仅带来了岭南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还带来农作种苗。她帮助当地民众兴修水利,引水灌溉,挖井饮水,教会农民使用耕牛,等等。梁沙坡遍地砂壤,土质瘦瘠,她便教导人们多种芋头、薯类等耐旱粗生作物,并提供种苗。隋初冼夫人再来崖州巡视宣慰、布喻圣旨时,乡民们把收获的果实摆在道路两边,向她报喜。冼夫人高兴地说:薯类繁殖快,象征子孙和事业兴旺发达;芋姆头大,象征稳当发展;葱韭根长,象征长寿;桔子和桑叶,象征吉祥发财(海南话“桑”、“财”谐音),大家要多种多收。此后每到军坡节,乡民们不约而同地把这些物产摆在路边,表达对冼夫人的怀念。这种习俗延续至今,这些物产成为吉祥物,也是新坡墟在节庆期间的主要商品。
  小令旗也附会有虔诚的传说。据说当年冼夫人驻军梁沙村时,当地有人婚后多年不育,她了解知道主要原因是顾忌太多,同床太少,便下令制作一批书有“百无禁忌,早生贵子”的小令旗,让当地父老送给尚未生育的夫妻,并传话说:婆祖有令,此旗插在床头,夫妻同床无所顾忌,可如愿以偿,喜得贵子。听说当地人有诸多禁忌,给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她又制作了三种小旗,“发军坡”者带回令旗,以祈一“令”传下,百事百顺。
  来新坡“发军坡”的人们,除了“赏军”,还到冼太夫人庙上香祈福。于是,军坡节期间,冼庙里香火大盛。整个新坡墟人潮涌动,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节日期间,新坡墟的主要街道打扫粉饰,张灯结彩,焕然一新,官民士庶穿上新装,四乡八里的舞龙队、舞狮队、琼剧戏班、卖各种小吃和吉祥物的小摊贩纷纷赶来,“发军坡”的人流络绎不绝,新坡墟显得格外热闹。“赏军”、进香之后,已是傍晚时分,当地人宴请外来亲友,人面广的,大开十几桌甚至几十桌筵席,觥筹交错,喜气洋洋。节期,冼庙收入了可观的香油钱,当地人卖出了大量的供品和农产品,外地来“发军坡”的,则带着沾有冼夫人灵气的吉祥物,心满意足地离去,皆大欢喜。
  海南民俗无庙会一说,但有类似庙会的民间自发集市。新坡军坡节的集市盛况,清咸丰《琼山县志•建置志•坛庙》卷五有载:“冼太夫人庙,在县南七十里梁陈都梁沙村。官民同建,内祀冯冼氏夫人,神甚灵显。数百里内,祷祈者络绎不绝。每逢诞节,四方来集,坡场几无隙地。”一千多年来,海南民间的冼夫人信仰历久弥坚,军坡节成为岛内各地可与春节并美的持久、隆重、热烈的节日。尤其是新坡军坡节,已发展成为综合性的节日庆典,同时也是弥漫喜气的民俗文化集市。
  新坡军坡节的程序是在长期的祭祀活动中逐渐发展并固定下来的,早如王弘诲所记述的,在明万历年间应已基本成型。每个细节都透着宗教般的虔敬肃穆。几百年来,主事者毕恭毕敬,参与者行礼如仪,海南民间乐此不疲。这一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习俗,是海南民间鲜活的文化遗产。
  清末以后,随着广东人、海南人的大量“下南洋”,冼夫人崇拜也传播到海外,尤其是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都有冼夫人庙祭祀冼夫人。每年的军坡节,海外的华侨,时常也会携妻带子归来“拜军坡”。后人有诗赞曰:“皇皇功德在生民,巾帼英雄别有真。赢得高凉儿女子,千秋长拜冼夫人。”
  (作者单位: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