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06-12期 第B4版:文化

一支素笔何以论春秋?

——读杨建华先生的《一支素笔论春秋》有感

  余玉明

  素笔不素,春秋常在。正如杨先生在自序中所说,“事总揪明评黑白,世将洞察记沉浮。知前路更多荆棘,且拼身心再上楼”。
  杨先生的评论选题有大视野、大情怀,总能将自己的选题与所身处的时代紧密结合起来,及时发表观点见解,讲好茂名故事,传播正能量,凝聚人心,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读其文想识其人,识其人更想读其文。这些年来,我拜读了杨建华先生的不少时评文章,大都是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在《茂名晚报》上不期而遇,每一篇都爱不释手,每一篇都如获至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知道杨建华先生是何许人,直到有一年参加优秀通讯员座谈会,我看见主席台就坐的杨建华先生,才知道他是茂名日报、茂名晚报的副总编辑。
  在我的心目中,杨建华先生是茂名时评界的领军人物,他的时评文章独树一帜,每一篇都值得好好学习。至今我和杨先生有过两面之缘,除了前面提及的一次,还有一次就是最近参加茂名市纪委监委通讯员培训聆听他授课,在这两次之间我们互加了微信。尤其是近日,我有幸拜读到杨先生的《一支素笔论春秋》,这是他30年来评论写作的精华和结晶,一口气读下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考着“一支素笔何以论春秋?”。从杨先生的文章里,我找到了五大制胜的法宝。
  评论选题有生命力。选题是评论的起点,也是评论的终点,反映作者的认知水平,决定文章的成败。正如著名时评人曹林所说,“选什么样的题,也决定着你是一个平庸的作者还是一个有洞察力的作者”。纵观杨先生的评论文章,他的选题很有个人特色,套用《南方周末》的一句广告语来说,就是“在这里,读懂茂名”。每逢茂名的大事喜事盛事,就有机会读到杨先生写的评论。比如《启程,沿着新途走向美好未来》写在包茂高速茂名段正式通车之时就非常有意义,包茂高速茂名段是我们茂名首条纵向高速公路,不仅结束了高州、信宜两市不通高速的历史,还开启了我们茂名县县通高速的新时代。这样的选题,就充满时代的气息,就打下茂名发展的烙印,就有顽强的生命力。像这样的评论选题还有很多,比如为茂名市大会写的评论有《为民良仆敢担当》《最好的贯彻是狠抓落实》《做好这件事,茂名更美丽》等等。还有一类评论选题,就是来自杨先生签发的稿件。这类评论选题,紧贴民生,离市民群众最近,自然很受欢迎。比如《做个全面的文明人》就是签发《今日看点》时有感而发写的,“我不断地扪心自问,作为一个茂名人,自己有没有报道中提到的那些不文明的细节?”,此文虽然发表在2006年初的《茂名晚报》,但到了2019年的今天依然很值得一读,助力“四城同创”,建设美丽茂名。这就是选题的生命力。杨先生的评论选题有大视野、大情怀,总能将自己的选题与所身处的时代紧密结合起来,及时发表观点见解,讲好茂名故事,传播正能量,凝聚人心,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评论标题有感召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标题能“吸睛”,使人眼前一亮,激发阅读的欲望,提升文章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纵观杨先生的评论标题,高度凝练,有吸引力,更有感召力。比如《你看,关爱正拨亮希望》《来,伸出我们温暖的手》《我们哀悼,为珍重生命》《拭干泪水,为救灾更加出力》《老人家,再也不能这样活》等等,这些标题倾注了杨先生的大量心血和丰富情感,光看标题就把读者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激发读下去的强烈欲望与浓厚兴趣,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评论角度有吸引力。评论切入的角度很讲究,找得准找得好会使文章增色添彩,找不准找不好则成为文章的一大败笔。正如著名时评人曹林所说,“寻找最有意义、最能体现新闻价值、最符合社会的‘问题意识’的角度”。纵观杨先生评论文章的切入角度,不仅做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更重要的是有同理心,以情制胜,抢占了切入的制高点。比如《都是我们的孩子》这篇文章的开头,“签发今天《特别关注》稿件,我的心被揪紧了,就像注入了满满的铅液,变得格外沉重。想不到我们茂名竟有这样多的地中海贫血孩子,他们的生命悬一线,急需全社会的关爱和帮助”。这样的切入,这样的开头,读起来感同身受,一下子就吸引读者的眼球,一下子就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我相信很多读者都会很容易接受,产生强烈的共鸣,文章就更有吸引力。评论选题能够找准一个切入的角度,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更何况杨先生能够做到同一主题,多角度切入,并且每一个切入的角度都恰到好处,写出来的评论篇篇精彩,确实不易。比如全面实施“工业立市”系列评论文章,杨先生抓住“工业立市”的“变”、高”、“远”、大”、“深”、“名”,一口气写了六篇评论文章,而且每一篇都写得很出彩,确实难能可贵,足见功力深厚。
  评论语言有感染力。评论的语言很关键,形象生动就百读不厌,枯燥无味则没人想读。读杨先生的评论文章,用情至深、情感饱满,语言画面感强,有温度有力度。比如在《我们哀悼,为珍重生命》一文写到,“怎不叫人不悲痛,怎不叫人揪心,怎不叫人痛哭?我们仿佛看到了‘5.12’的地崩山裂,我们仿佛看到了压倒在废墟下鲜血淋漓的生命,我们仿佛听到了残垣断壁传出的疼痛恐惧的呼号。更何况,灾区现在还余震不断,压在废墟下的生命急待抢救,失去亲人的孩子们正在哀叫,还有洪水与疫病的威胁”,过了十几年后的今天,读到这段文字依然泪流满脸,地震对人类的破坏性极强,但笔锋一转紧接着写全力救援,“灾难虽大,但压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看,飞奔而去的救灾志愿者;看,日夜战斗在一线的医生护士;看,尽心尽瘁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看,正在全力募捐援助的人们……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凸现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强烈理念: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连续用了“五个看”,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场景写活,让灾区人民看到了希望与信心。这就是评论语言的力量,读起来热血沸腾,杨先生的语言独树一帜,极具穿透力与感染力。又比如在《母亲,向你致敬》一文写到,“就是今天,年近80身体残弱的母亲每到寒冷深夜,还悄悄起来给我掖被。每次在被窝看到老母亲手抖抖身颤颤给我掖被的情境,我都忍不住泪流满面”,寥寥数语就将母亲的伟大形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着实令人感动。纵观杨先生的评论文章,语言有感染力是其中一个最大的特点,这也是我喜欢读杨先生文章最直接的原因,让我认识到了“评论写作,理性诚可贵,情感价更高”。
  评论内容有附加值。著名时评人曹林说:“从自己的经历讲故事,能让文章有一种‘我’的附加值。”内容有附加值,评论有竞争力。纵观杨先生的文章,无论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还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故事,都能够信手拈来,变成自己文章的附加值。比如《女人如玉》一文,杨先生讲述了自己曾幸福地得到过善良女子的帮助,一次是18岁那年考上中南工大,坐车去大学,不仅上车时得到三位陌生女子的帮助,后来到站时发现自己身上仅有的100元被扒手偷了,三位陌生女子边安慰边凑了60多元塞给了作者;还有一次就是大学地质课上抄电视剧本,被教授发现没收,不久后便派人告知到他家领回,去教授家时只有他女儿在,他女儿不仅把稿件还给了作者,还鼓励作者、告知作者,她在图书馆工作很清闲,愿意为他抄稿件和借书,使作者不仅完成了中国话剧电视剧创作中心的函授学习,还创作了一批话剧和电影、电视文学剧本。正是得到这些善良姑娘的真心帮助,深刻地改变了作者对女人的看法,认为这等女子美丽如玉,不再是孔子所说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样文章的内容就言之有物,有附加值就更有说服力。又比如《赌博是自跳火坑》一文,杨先生讲到自己的一位朋友,因做南菜北运生意发家致富,又因迷上赌博“一发不可收拾”,直至身家败尽,直至赌债缠身,最后不得不带着老婆孩子远走他乡,据说在外省靠拾破烂维持生计。有了这样的例子论证,读者对赌博危害性的认识,就更加深刻到位。类似的附加值,杨先生的文章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素笔不素,春秋常在。正如杨先生在自序中所说,“事总揪明评黑白,世将洞察记沉浮。知前路更多荆棘,且拼身心再上楼”。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杨先生佳作倍出,奉献给广大读者,有更多机会拜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