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06-05期 第B4版:文化

端午 我们的节日

  ■链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在古代,端与初同义,五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扒龙舟与食粽子是端午节两大习俗主题。端午习俗活动围绕敬龙酬龙、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包括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聚午宴、端午浴、放纸鸢、挂黄葛藤、画额、佩香囊、佩长命缕、拴五色线、食粽子等。节庆食品如粽子、五黄、艾草糕、艾糍、雄黄酒、午时茶等。

  包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传统习俗之一。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沿袭至今,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扒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的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相传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做“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还是北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其挂艾草、熏艾、菖蒲、药水浴等习俗内涵是相通的。

  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国南方某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又俗称五色丝、五彩丝。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近代,全国各地在传承中也有创新,既有传统习俗展演,也加入了时代味道。

  广东
  广东过端午节历史悠久,端午节在广东自古就是热闹隆重、喜庆洋洋的节日。广东端午节习俗甚多,主要有扒龙船、食粽、插艾草、龙点睛、拜神祈福、打午时水、聚午宴、放纸鸢、洗药水澡、浸龙舟水等等。南方江河水网纵横,水上竞技活动历史悠久。
  海南
  海南每逢端午,除了包粽子、吃粽子外,还有着洗龙舟水、赛龙舟、祛五毒、祭祀祖先等传统习俗。
  广西
  广西端午民俗活动主要有舞龙、舞狮、腰鼓等民俗文艺表演。广西南部地区,比如宁明、崇左、龙州等地,过端午节都要包凉棕,叫做“灰水粽”。
  浙江
  端午是浙江人民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文化与习俗多样的一个特别的节日。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吃粽子、竞龙舟、悬菖蒲艾叶、拴五色丝、饮雄黄酒、吃五黄、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较普遍的习俗。
  陕西
  陕西过端午节一般从农历四月底开始,一直持续到五月五日。主要活动是挂五彩缕、香荷包,悬挂艾草,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面等,但是没有赛龙舟之类。
  湖北
  湖北的传统习俗有贴端午对联、门口挂艾叶菖蒲,还有包粽子、煮盐蛋、泡雄黄酒等。湖北秭归是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的形式独特,许多传统习俗,都与祭屈原有关。秭归每年有三个“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头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