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04-04期 第2版:热评

生活需要有所感动

  今日笔谈·哲学思维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对生活的一种心满意足的状态。幸福不一定是物质名利的满足。经常地,心灵为某种生活现象所触动,发现生活的某种意义,得到生活的某种启发,感受到生活的某种内蕴,也是幸福,而且是更高层次的幸福。
  一个人,倘若生活挫折太多,受伤太多,痛苦太多,心理形成了厚厚的保护层,心肠变得又冷又硬,他是体会不到心灵的柔情和生活的善意的。惟有给心灵注入幸福感,才能自我感化冷硬的心肠,令生活变得可亲可敬。而令生活变得可亲可敬,需要生活中遇到某种缘分、契机,产生某种触动、感动,让心灵变得温暖柔软。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混”日子久了,心灵已变得浑浊,生活已变得麻木,我们需要提起心灵对生活的觉照,“有所感动”,才能把自己从沉沦状态中挽救出来。
  形同路人、冷漠无趣的婚姻家庭生活,需要有所感动。观察生活,你会发现许多“相爱成恨”、“日久生厌”的夫妻,越来越冷淡,越来越无语,越来越成为“熟悉的陌生人”。这样的婚姻,就好比两列系在一起的火车,从同一原点出发,各自拖着对方的阴影,朝着不同方向各自前进,距离越来越远,但没有面对面的争吵。或者说,这样的夫妻关系,没有面对面的争吵,但距离越来越远。虽然距离越来越远,但总归还有一个“家庭”的原点。虽然还有一个“家庭”,但似乎又只有形式的存在,缺乏实质的价值。即便如此,只要机缘恰当,这样的婚姻家庭也还是可以消解冰封,重返春天的。回忆一下曾经走过的青春之路,反思一下现在斤斤计较的小气,想想孩子的未来,想想自己的余生,内心深处一念良机触发,有所感动,也许温和柔悦之心就会复萌,家庭的温暖和生活的幸福感就会悄然回归。
  相处紧张、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需要有所感动。笔者近日在茂名日报、茂名晚报读到一位老人和一群留守儿童学生的故事,深思许久,深受感动。信宜市金垌镇环球石门坑村韦瑶忠老人,当地人尊称“十九公”,一位上世纪六十年代宣誓入党的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从60岁到80岁,坚持了21年,步行十万公里义务接送山区孩子上下学,每日步行三趟来回6次18公里,风雨不改,从未间断;化州市文楼镇甲隆小学,一群深山里的留守儿童小学生,多年来用自己柔弱的肩膀,背护身患残疾的同学上学放学、上厕所、上体育课,互助互爱,求学路上,绝不让同学掉队。在这位老人和这群孩子面前,如果哪个成年人还好意思说人性自私,还好意思说生存竞争,还好意思说功名利禄,当他有朝一日有所觉醒,一定会羞愧得无地自容。我们的干部真心为人民也一样,也许工作又累又苦又受人误解,但想想这位老人、这群孩子,我们作为成年人,承受一点磨难、锻炼又算什么,生活中还有什么比在为社会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升华自己的情操更加幸福的事情呢。放下世俗心理的负累,清除庸俗心计的污垢,让心灵恢复真纯朴实,天性宛然,自得自足,才能感受得到社会人生真正的幸福快乐。
  面对神秘莫测、“天意”未启的大自然,我们也需要有所感动。大自然处处是佳景,是灵性,是妙悟,是引导你安身立命的通达大道。站在小东江边,看着江水逶迤而去,你可以感受到人生曲折、逝者如斯;站在露天矿生态公园中,看着大地的旧貌新颜,生生不息,你可以体会人力与天力的相互借助、相互运用;站在第一滩和放鸡岛上,看着大海波涛卷荡、潮涨潮退,你可以舒展人生的胸怀和意境;在从明湖商场走向东汇城的油城路段上,看着人潮涌动、人间繁华,你可以蓦然回首,寻问人生的来处和去处,洞观天地宇宙的苍茫深邃……天地与人从来不相隔,把天地与人隔开来的是人心的麻木闭塞。生活在这一方水土,天人合一,心物相通,才能深入体验、感受这一方水土,才愿意带着情义去建设这一方水土。
  所谓幸福,就是心灵时时为宇宙人生的真善美所触动。很多人,生活久了,自以为对各种各样的世相司空见惯了,失去了感受“新”生活的能力,因而失去了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为了幸福,生活需要有所感动。有所感动,才能破开生活的麻木;有所感动,才能融化心地的霜冻。生活就是体验,为人处世,或者被动地承受、体验“外在”生活的冷硬无情,或者主动地创造、体验“内在”生活的柔情善意。后者,是自觉自由的生活主人,配享现世幸福!
  潘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