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11-28期 第B2版:社会/史鉴

教子有方的刘少奇

  一代伟人刘少奇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因此,他严于律己,家风严明。

  “人们的生活需要理想和奋斗目标”
  刘少奇尤为重视对子女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尽管工作繁忙,但他仍利用一切机会,做孩子们的工作。他有时召开家庭会,把孩子们集中起来进行教育;有时针对某个孩子的缺点错误单独与之谈话;有时利用全家聚餐的机会,在饭桌旁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若在外地,他就给孩子们写信,信中有表扬鼓励,也有批评帮助。刘少奇的谆谆教诲,对子女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女儿刘亭亭回忆道:
  还是很小的时候,一次在饭桌上,爸爸与哥哥姐姐讲共产主义。我听不懂,就问爸爸:“你看得到共产主义吗?”他一下愣了,说:“不仅我看不到,你们可能也看不到。共产主义不是五十年、一百年可以实现的。”
  “那你为什么让我们为一个看不到的东西奋斗呢?”我又追问。
  爸爸想想,尽量把话题简单化:“人们的生活需要理想和奋斗目标,我们今天所做的是为了下一代更好的生活。你长大了,也应该有正确的目标,为再下一代,甚至下几代人更好地生活而努力工作。”
  这次谈话,在刘亭亭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共产主义理想的种子。
  1963年4月,刘少奇出访东南亚四国,曾在昆明作短暂停留。这时,刘少奇与夫人王光美想到女儿刘平平的生日快到了,决定给她写封生日贺信。
  信中,刘少奇提出一个问题让女儿思考:“满14岁后,在生理上,就已成长为青年;在智力上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我们希望你在满14岁以后,认真思考一下,你到底要做一名什么样的青年?”然后,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希望你能决心做个进步的、革命的青年,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雷锋式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能够真正继承担当起革命前辈的革命事业。”
  刘少奇的这封信,不仅倾注了对女儿的殷切期望,同时表达了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年一代的期望与寄托。

  “我的子女绝不能搞特殊”
  1949年7月,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团到达莫斯科,秘密访问苏联。正在苏联学习的刘允斌、刘爱琴得知后,急忙来到代表团驻地看望父亲。
  刘少奇看着分别10年之久的儿女,仔细地询问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得知女儿刘爱琴准备上大学本科继续学习时,他建议:“国内很快就要办起自己的大学,还是回去上吧。你很小就离开了祖国,回去可以多了解一些国内情况,这对你是有很大好处的。”刘爱琴同意父亲的意见,随之一起回国。
  刘少奇对子女一向要求严格,从不搞特殊化。记者曾经问刘亭亭:“作为国家主席的子女应该很有优越感吧?”
  刘亭亭回答:“没有。在学校里面,同学们都不知道我们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我们所有的档案父母一栏都填的是化名。爸爸、妈妈不许我们讲,我们也就不敢讲。有一次,在音乐课上,刘源没带课本,音乐老师就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说:‘你把课本送来’,妈妈二话没说,赶紧骑车从中南海赶过来送课本。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国家粮食紧张,城市人口的定量都很低,副食品更缺乏,我在学校里晕倒了两次,我同学的妈妈就给我妈妈打了一个电话,说你心太狠了,你女儿在学校里已经晕倒过两次,你还不接回家去。妈妈正准备要接我回家时,爸爸说:‘现在,整个人民都在受苦,我希望他们从小知道要跟人民同甘苦,将来长大了,为人民做事的时候,他就不会让人民再受苦。’于是,我们就继续住在学校里。”
  刘少奇的三儿子刘允真,高中落榜后,情绪低落。有人想用刘少奇的名义去学校讲情,刘少奇知道后,专门召开了家庭会议。他生气地说:
  我的孩子不论是上学还是工作,都不让填写父母的真实姓名,为的就是怕人家不好管理,搞特殊化。现在考不上学校,想打我的旗号,好像高干子女上了初中就一定要上高中,上了高中就一定上大学,而不管考得上考不上。参加工作就一定要当干部,而不管有没有那个能力,这是什么道理?为什么高干子弟就不能当工人、当农民、当解放军战士?我再次声明,我的子女绝不能搞特殊!
  后来,刘允真考进位于北京郊区的一所半工半读农业学校。这所学校有农田几百亩,全由学生耕种。在那里,刘允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经受了磨练。

  “对子女要求特严,从不姑息迁就”
  刘少奇既是慈父,又是严师。
  刘少奇从不向孩子们讲述他们不该知道的事情,也从不准他们进入办公室,更不准他们接触文件。有一年春节,刘少奇全家在一起聚餐,平时很难与父母同桌吃饭的孩子们,这时异常活跃。他们争先恐后地讲述着自己的见闻,其中一个无意中讲到在同学之间传播的一则“小道消息”,因内容涉及到他们不该知道的内部情况,刘少奇立即追问:“这是谁说的?”
  孩子看了爸爸一眼,不屑一顾地说:“反正从你们这里什么都听不到、看不到,我们有的同学消息就特别灵。”
  孩子的话激怒了刘少奇,他放下筷子,严厉地说:
  由于工作的性质,我每天都接触大量党和国家的核心机密。我不给你们讲你们不该知道的东西,是完全正确的,你们要把精力全部集中在学习功课上,有空余时间就多读点书,多看看报,千万不要在小道消息上浪费精力。脑子里装满这些东西,不仅要影响学习,而且一旦说出去,轻者是泄密,重者就会给党和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政治上,刘少奇对子女的要求更为严格。1951年2月,中国人民大学班级支部讨论刘爱琴入党转正问题。当支部征求刘少奇的意见时,他认真地说:“爱琴从苏联回国仅一年多,没有经过国内斗争环境的锻炼,没有经过风雨,政治上还很幼稚,生活上还不够艰苦朴素,我对女儿转正的态度很明确:‘严格要求’。”
  这件事在刘爱琴的心灵上引起强烈震动,促使她对人生的道路深入思索,从此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培养孩子们的劳动习惯,我们责无旁贷”
  刘少奇是从湖南农村走出来的,对“劳动”两字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他常对王光美说,培养孩子们的劳动习惯,我们责无旁贷。
  刘少奇虽身居要职,但总是抽出时间参加劳动,并要求孩子们积极参加。在中南海住宅的庭院里,他让孩子们种植果树,采摘果实。有一次,中南海修建房屋时,他还带着妻子和孩子一块去工地劳动。
  刘少奇觉得孩子们只在院子里干活还不够,学校放暑假后,便安排他们每天抽半天时间到京郊公社参加劳动。
  刘少奇在思想和行动上教育子女之严,可见一斑。

  “要让他们自己去闯,才能得到锻炼”
  刘少奇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刘源上中学时,每逢暑假,刘少奇就要求他到部队锻炼。
  1965年夏天,王光美在河北省定兴县农村参加“四清”。一天,刘少奇拿着一封写好的信对秘书说:“我给光美写了封信,想让平平给她送去,请你告诉工作人员,谁也不要帮她买火车票,也不要用车去送,更不要通知光美或工作队的人去车站接她。让她自己买票,自己上车自己去,总之,由她自己办。”
  听了刘少奇的话,秘书不免嘀咕:“平平年纪还小,又没出过远门……”
  刘少奇马上打断秘书的话,说:“正因为她没出过远门,我才让她这样做的。老是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不是爱护他们,而是害了他们。”
  刘少奇停顿了一下,语气有些缓和地说:“对小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不好好学习要管,品德不好要管,没有礼貌也要管。能够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精神的事情,能使他们经风雨见世面的事情,都要大胆地放手让他们去干,要锻炼他们的劳动观念,提高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最终,刘平平独自乘火车到了河北定兴县。当她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时,王光美简直惊呆了。在场的人更感到惊奇,都抢着问:“平平你怎么来的?是谁送你来的?”刘平平自豪地说:“是我自己来的,谁也没有送,爸爸让我这样做的。”
  大家无不称赞刘少奇教育子女的方法。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