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05-31期 第B5版:往事

拾稻谷

  车树才
  1961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的一年,遭遇特大自然灾害,粮食减产紧缺。快到秋收,上级有关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小学生在秋收期间,拾遗落在田间的稻谷,颗粒还家。
  我当年任教的学校行动迅速,校长召开师生动员大会,每班在教室的黑板上画上“学生拾谷竞赛进度表”,每天学生做完早操后,校长宣布各班拾谷数量排名次,全校拾谷竞赛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每天下午第四节是课外活动,班主任便带领学生去田垌拾谷。那时农民耕作技术落后,还未使用化肥、农药、优良品种,稻谷产量很低,亩产只有200斤左右。农民在收割过程中,又能做到上级要求的“精收细打”,所以在稻田里没发现一串稻穗,遗落的谷粒极少。但近大路、田埂的稻田两旁,农民挑担经过时常会碰落很多谷粒,于是同学们弯着腰,不怕麻烦,把谷粒一颗一颗拾起,手巧犹如鸡啄。他们越拾越起劲,快天黑了,老师吹了多次哨子收队,同学们才依依不舍离开田垌。
  我当年任教五年级,学生都有十多岁了,放学回家要做家务,出垌拾谷时间有限。但他们想出巧妙的办法,拾的谷不比没做家务的同学少。要照看弟妹的同学,领着甚至背着弟妹去拾谷;要回家做家务的同学,就采用泥团粘谷粒(过后用水清洗)的办法,效率比用手拾提高了许多倍。
  有一天,我班高奏凯歌,有位同学拾了三斤,另一位同学拾了二斤,荣获全校个人一、二名。由于他俩的“突出贡献”,我班由原来的全校第三名跃升到第一名。喜讯让全班同学兴奋不已,那两位“冠亚军”更是高兴得蹦蹦跳跳。
  那两个同学一天能拾二三斤谷,这引起我的警觉猜疑,真正去田垌拾的谷不可能有这么多。于是我找他俩谈话,童言坦率无忌。原来为争第一得表扬,一个学生偷生产队晒在禾堂的谷,另一个学生则偷家里的谷。
  不公开他俩偷谷秘密,让他俩继续“拾”下去,全班就能保住荣誉,永保第一。但是,不讲真话,隐瞒真相,弄虚作假博得荣誉是卑鄙无耻的。对损害群众利益行为,怎能无动于衷?于是我把他俩偷的谷,如数退回给生产队和家长。
  和许多学校一样,我校师生将拾获的稻谷,打锣打鼓送去粮站捐献给国家。有的学校把拾的稻谷卖给粮站,粮站知道是师生拾的,虽然有些杂质不够洁净,但也按最高价格收购,100斤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