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03-30期 第B4版:往事

一路过来的“车把式”

  梁载桥
  村中的丰爷爷,高挑的身材,红润的脸庞,大半辈子过着赶车拉车的日子,是有名的“车把式”。
  “我16岁就开始推车了。”80多岁的丰爷爷说,“那时,在那田圩担脚行里干活,用鸡公车(因走起来车子会发出多种响亮的声音,虽其声音不能与公鸡叫声类比,但本地仍有人称之为鸡公车)为客人搬运货物。因为只有中间一个轮子,上面两边堆放货物,一方面双手要用力把握住两边平衡,同时又要推着前进,是很辛苦的。”后来,用的是两边装着直径约1.4米木轮子的牛车,早上赶路时虽然再也没有手推车发出那种动听的“晨曲”,但装载的东西多,用牛拉着,省了不少力气。但赶车怕雨季,如果遇着下雨道路泥泞,手推车绕路行走,但牛车却不能,若几次用力都不能过去,两个轮子就会越陷越深,这时就得将车上的货物搬到安全的地方,然后再装车赶路。有时原定中午到达的,结果要到傍晚。
  牛车比手推车的用途广,如建造房子时拉砖瓦,拉石灰,耕种时拉粪肥,收割时拉稻谷,还有一些比较难挑的东西都用牛车拉。很快,牛车用得越来越广泛,不仅担脚行里有,一些自己拥有田地的“大耕家”也有。于是,每逢圩日或农忙时节,路上来往的牛车、手推车,以及人们的吆喝声、车轴发出的“吱呀”声,构成了乡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牛车的频繁使用,圩边杂草丛生的地方便辗压出了一条牛车路来。后来,经过较长时间雨水不断冲刷,泥土流失,牛车路成为一条2米多深的“车路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只要听到有人呼叫“敌机来了!”人们便慌忙跑到车路槽趴下,以此作为“防空避难所”。
  解放后,这里的老百姓一直都用牛车,公社化后,牛车全归生产队所有。“改革开放后,我到圩镇搬运站工作,牛车已经淘汰,每天拉双轮车搬运货物。”丰爷爷说,“两个充气轮子,轻便、省力,拉1000斤的货物走平路也不觉得难走。”
  丰爷爷最后告诉我,他当了大半辈子“车把式”,从手推车到赶牛车再到拉双轮车,现在,他儿子买汽车跑运输,家里还盖了楼房。人类进步,社会制度优越,生产力解放了,落后的生产工具随之被淘汰,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走向文明,走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