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7-07-20期 第B4版:往事

把青春献给农村

  车树才
  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的茂名县(包括现在的高州市、茂名市区)除了两间省立职业中学——茂名师范和茂名农校,还有十多间普通中学,每年有数十班初中生毕业。但只有高州中学、茂名一中(现高州一中)招收几班高中,因此大部分毕业生都不能升学,初中毕业后要回家乡务农。
  1954年上半年,我就读茂名二中(现高州二中)初三。一开学,学校就向毕业班的同学进行“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的教育。学校对我们进行思想教育形式多样,其中就有“走出去、请进来”。
  高州城郊谢村有位回乡知识青年叫邓荣新,他初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带头组织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群众选举他任社长。他推广新技术种植水稻,年年获得丰收,在群众中威信很高,成了县里的劳动模范。有天下午,学校领导带领我们毕业班100多名同学去谢村向邓荣新学习。在座谈会上,邓荣新谈了回农村工作的感想和决心,我们听了都很感动,有多位同学还即席发言,表示要向邓荣新哥哥学习。还有一次,老师带领我们步行20多里,参观建成不久的“塘背水库”。通过这两次参观访问,使我们认识到,虽然解放只有四年多,但在共产党英明领导下,农民的思想觉悟和农村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走出去”,激发了同学们热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情感。
  在“走出去”的同时,学校还通过“请进来”的办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记得有一次,我校邀请农校教授到学校开展“农业科学实验”专题讲座。农校教授介绍了他们搞科学实验的经验,他们用“月光花”嫁接番薯,栽培出80多斤的“薯王”。教授还鼓励我们回到农村后,向罗定县回乡知识青年扬名汉学习,当个新式农民,多搞科学实验。
  考完升学试,我们回到家乡的第二天,乡团支部就召开欢迎大会,热烈欢迎我们回乡。我也安心在农村工作。我看见乡府有块黑板搁置在地上没用,就拿来出黑板报,每月一期。我把村中的好人好事,当时农村的中心工作,写成山歌、快板或文章,抄写在黑板上,画上花边、图案,把黑板挂在村中心,吸引了许多群众驻足观看,有些山歌还被村民传唱。党政领导也非常关心回乡知识青年的成长,为了提高我的政治觉悟和写作水平,每逢区召开二级(区、乡)、县三级(县、区、乡)干部会,都通知我参加,为《会刊》写稿。县里还保送我去湛江地区文联举办的“青年文学作者班”学习,使我的写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经过在农村的锻炼,我对人生意义有了更多的领悟,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格,思想成熟了,知识面更宽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