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7-07-20期 第B4版:往事

为后世垂范的戏剧家熊夏武

  1949年11月2日高州解放,解放军代表、县领导在白土村合影。前排从左至右:朱尤林、陈康、梁昌东、龙思云、熊夏武。
  朱剑锋
  熊夏武在解放前就参加革命,解放前夕,他被任命为高州县副县长。1949年11月2日,解放军十三军副军长陈康、参谋长朱尤林与高州县党政领导班子在我家乡白土村合影,熊夏武作为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也在其中,留下了一幅十分珍贵的高州解放纪念照。高州解放后,熊夏武参加接收旧政权和建设新政权的领导工作,见证了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他的文学成就令人瞩目,是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他毕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剧本代表作有《寸金桥》、《冼夫人》等。粤剧《寸金桥》受到周恩来、董必武、郭沫若等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好评;粤剧《冼夫人》为文艺界树立了创作标杆,是冼夫人题材创作的一个成功范例,得到后人的推崇。
  
  创立“抗日演剧宣传队”
  熊夏武是高州顿梭八角山村人,父亲熊英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孙中山在广州任大元帅时,熊英任孙中山的秘书。熊夏武很有文学天赋,自幼就会吟诗作对,在乡间被称为“小才子”。1938年,16岁的熊夏武在高州中学毕业,同年考入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那时,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评论家洪深受聘为国立中山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在中山大学,洪深积极提倡戏剧创作,培养学生戏剧创作热情,教导学生创作基础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开展戏剧演出。熊夏武有缘成为洪深的学生,文艺创作的天赋得到发掘和培养,他刻苦钻研,勤于创作,积极参加戏剧表演实践,为后来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熊夏武大学毕业后被安排到遂溪戊戌中学当校长,1944年初回到家乡茂名县立中学教书。1945年他参加游击小组,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我党积极推动全民抗日运动,茂名县立中学学生剧社了解到熊夏武在中山大学曾导演、主演过《阿Q正传》,便请他组织学生排练这出话剧,作为开展抗日宣传演出的剧目之一。熊夏武不负众望,在短时间内便排好了这出话剧,接着在高州中山纪念堂举行了多场公演,很受群众欢迎。为了广泛开展抗日救国宣传,1944年4月,熊夏武与茂名县一中学生会主席李一鸣(共产党员)等人发起组织了宣传抗日救国的业余演出团体“茂名县抗日演剧宣传队(简称剧宣队)”。熊夏武担任剧宣队队长,他带领剧宣队深入到群众中去,在茂名城乡巡回演出,还到吴川等地公演,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剧宣队演出的一个主要节目是《阿Q正传》,熊夏武演主角阿Q。他们的演出非常成功,为启发茂名民众的爱国热情、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对革命事业赤胆忠心
  1948年2月,茂名革命斗争急需筹集一笔资金,熊夏武为了支持革命,把里家仅有的十多担租田卖掉筹集现款,再拿出家藏黄金一斤六两、左轮手枪一支、子弹30多发交给党组织,几乎倾尽全部家产,解决革命工作的燃眉之急。接收这笔款项的见证人是其时中共茂电信工委书记王国强。熊夏武对革命事业赤胆忠心、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革命队伍里广为传颂,大大鼓舞了士气。
  1948年3月,熊夏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去世后,在遗物中有一份自传非常清晰地记述了入党时的情形,“当时我接到林其材同志亲笔密函,通知我已被中共党组织批准为正式党员,任党支部组织委员……”,字里行间表露出对党的无限热爱和对党员身份的何等珍惜。
  作为共产党员,熊夏武用自己的先进观念去影响家庭成员,教育他们认识旧社会的罪恶,启发他们参加革命,在共产党领导下打破旧社会,建立新世界。在他的影响下,小叔熊葵、姐姐熊玉琼、弟弟熊宜武、妹妹熊忍冬都在解放前参加了革命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弟弟熊宜武在信宜茶山的一次战斗中光荣牺性。
  
  《寸金桥》受到周总理的赞扬
  1951年9月,熊夏武调湛江地区工作,先后任新华书店经理、博物馆馆长。1958年,湛江地委书记孟宪德高度重视宣传文化工作,了解到熊夏武是个博学才子,很有文学才能,决定发挥他的作用安排他去写剧本,为湛江文艺事业作贡献。熊夏武焕发出极大的创作热情,全身心投入文艺创作。他深入调研,挖掘典型素材,夜以继日,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成功创作出粤剧《寸金桥》。剧情主要讲述清末遂溪人民英勇抗击法国强租广州湾,从1898年至1899年持续9个月英勇斗争,最终迫使法国殖民主义者后退 30华里,以文章河为界,1925年遂溪人民在河上建一座新桥,称为“寸金桥”,取“一寸河山一寸金”之意。《寸金桥》热情讴歌了遂溪人民誓死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全剧大气磅礴,感人肺腑,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1960年2月,周恩来总理和夫人邓颖超到湛江视察,在霞山人民会堂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寸金桥》的演出。周恩来、邓颖超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曾在广东工作,对粤剧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他们看得十分投入,生动感人的剧情、中国人民抗法爱国的壮举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演出结束后,周总理称赞说:“这部戏剧不但编得好,而且演得好。”临上飞机时周总理还说,此剧可与电影《林则徐》媲美,如果能把时间压缩到两个半小时(当时的粤剧都是三小时),我还想再看一次!后来董必武、郭沫若和田汉等都看过粤剧《寸金桥》,都给予很高的评价。郭沫若在观看《寸金桥》后即席题诗:“朝过赤坎闻传说,夕听南腔演艺林。法帝入侵凭傀儡,义民激愤沥肝心。千家炮火千家劫,一寸河山一寸金,不与奴才甘卖国,至今遗恨尚难任。”
  
  为弘扬冼夫人文化作贡献
  “文革”期间,熊夏武被错误地扣上“文艺黑线人物”帽子,遭到批斗,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戏剧创作的热爱。他家乡历史上曾经出现一位伟大的巾帼英雄冼夫人,冼夫人的爱国和好心精神对他的成长也产生过积极影响。一种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驱使他对冼夫人题材进行了长时间的酝酿,希望创作出一部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后人的作品。1979年,熊夏武终于得到彻底平反,他被任命为湛江地区文化局副局长、文联主席、《湛江文艺》主编。熊夏武这时精神十分愉快和开朗,他发挥所长,全身心投入创作了大型话剧《冼夫人》。全剧风格雄浑、激越、严肃、厚重,演出场场满座,好评如潮。该剧当年参加广东省专业剧作家优秀作品评选获二等奖。1985年,熊夏武把话剧《冼夫人》改编为粤剧参加全省文艺汇演,并参加广东省首届艺术节,获得专家和观众一致好评。1993年作为国家第六个五年计划的艺术科研重点项目的《中国戏曲志·广东卷》,对《冼夫人》及《寸金桥》作了详细记载。
  熊夏武一生都在探求艺术创作,离休后他写了《蛮女招亲》一剧、改编雷剧《陈瑸放犯》等。熊夏武生前,我与他曾有一面之缘和通信、电话交往,向他讨教过文学创作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熊夏武驾驭历史题材的艺术功力堪称一代大师风范。他的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爱人民所爱,恨人民之所恨,凸显主人公的品格和在历史上的价值,作品风格笔调尽善尽美,剧情也十分注意处理好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比如他谈到《冼夫人》的创作,下笔前就广泛全面收集冼夫人时代的服饰、兵器、旗帜、生产生活工具以及语言等进行研究。冼夫人在史册没有正式名字,熊夏武在剧作中首次为冼夫人取名“冼英”,这是剧本创作的需要。尽管如此,他还是深入冼夫人活动地调查研究,力求剧中冼夫人名字拥有群众基础。《冼夫人》剧本手稿已被茂名市档案馆收藏。
  对熊夏武在历史剧的贡献,有学者这样评价:“以学者般的严谨进行历史文学创作,熊夏武堪为古装剧作的一代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