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04版版:国内

下一版>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1-06-03期 第第04版版:国内

高州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连续三年夺得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 本报讯(特约记者 莫晖 通讯员 邓云霞 李进权)近年来,高州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机遇,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使项目区内农业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该市继2009、2010年后,2011年再次夺得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增量资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申报立项资格,连续三年夺得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 搞好规划方案,严格招投标制度。该市项目区的规划设计方案紧紧围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这一主题,在摸清项目区自然状况、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现状的基础上,多方听取群众意见,反复修改及专家论证后才定案,确保了项目工程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准确可行,发挥最大效益。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内容较复杂,为了做好招投标工作,该市通过委托招标中介机构代理对工程进行招标,在认真做好招投标的划分标段、编制招标文件、投标人资格审查,现场查勘、开标评标等重要环节工作的基础上,进入市招投标交易服务中心进行招投标。 创新监管制度,确保工程质量。为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成为长效的“三农”造血工程,该市在监管制度上实行创新,保证工程质量。一是实行工程监理制。2009年度项目工程由茂名市名江水利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负责监理,监理单位派出专职工程技术监理人员到施工现场对工程材料、工序、质量进行全过程监督。二是实行市、镇、村、村民小组及群众共管机制,从项目的立项、设计、施工、管护都坚持走群众路线,让干部群众进行监管,同时带动群众自愿筹资和自觉投工投劳。此外,该市多次与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广东高州农校等单位合作,解决农业技术难题, 大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通过依托科研单位,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为项目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该市将项目区与农业龙头企业紧密联合,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使农民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发挥资金最大作用。为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每一项资金都落到实处,该市不断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严格项目资金管理。一是实行县级报帐制。该市坚持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的原则,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和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二是加强对资金划拨使用的管理。凡是施工单位请拨工程进度款,都要工程监理人员审定工程进度和质量,由农发办和财政局逐级审批。三是实行项目法人制。由农发办任命项目法人,由项目法人负责组织和管理项目的实施工作,并定期向农发办领导汇报工作。四是实行项目公示制。对项目建设任务、投资规模、资金来源构成、规划设计等,在项目区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今年实施科技推广项目,该市联合市纪委、市财政、市审计等职能部门实行关口前移,创新工作模式,对项目区示范基地肥料发放实行公示制,杜绝暗箱操作,切实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打造成“民心工程”、“阳光工程”。五是实行预决算审价制。对项目工程的预算和决算交给专职的财政审价机构进行审核,通过审核才进行工程招投标,通过审核后才拨付最后一批工程款,防止出现造价虚高的情况。   据了解,该市自2009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以来,经过2年的努力,使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0.5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99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2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4万亩,扩大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3.76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825万公斤。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彻底改善项目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耕作条件,种植模式由现在的一年二熟变为一年三熟或四熟种植模式,大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年新增种植业总产值5690万元,项目区农民年收入增加总额2161万元,直接受益农民年收入增加总额970万元,通过辐射带动作用,有力推动该市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