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01版版:要闻

下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1-02-19期 第第01版版:要闻

妙手仁心 解困扶难

——记茂名市十大新闻人物叶观瑞

本报记者 张禾 通讯员 葛业忠 在高州市有一位享誉粤西,被群众亲切称为“柳叶刀”的肝胆外科专家,他先后治愈了来自国内18个省市,乃至香港、澳门、台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万余名病人,赢得了病人的称赞和信赖。他就是高州市中医院院长叶观瑞。 年少时,因为目睹了乡亲们因缺医少药而遭受疾病折磨的痛苦,叶观瑞立志将来要当一名医生。1978年,他参加高考违背了父母的意愿,放弃政治类专业,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医科大学,报读医学专业。从此,开始了他救死扶伤的人生。 闯学科之禁区 勇挑重担 在工作岗位上,叶观瑞勤于钻研,将全副身心都扑在医疗业务上。很快地,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医院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 1997年,身为外二科副主任的叶观瑞奉命组建肝胆外科,挑起了肝胆外科创始人的重担。肝脏手术被外科医生视为禁区,一般医生都不愿意涉足,但叶观瑞却欣然地接受了。 为了高起点地抓好肝胆外科建设,叶观瑞将目光瞄准了国内著名医院,将目标锁定在肝胆外科最前沿技术上。一方面,他积极到国内医学水平最高的医院进修深造;另一方面,他想方设法邀请国内名医前来医院指导、会诊、讲学和做手术,给高州中医院的医生提供学习提高的平台。 在叶观瑞的不懈努力下,高州中医院肝胆外科的技术迅速提高,前来就诊的病人也大幅增加,开展的手术也由一般胆道手术到大肝癌切除,胆管癌根治到肝移植术。 运用最新医学技术,减少手术创伤和痛苦是叶观瑞一直坚持的原则。10多年来,他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见缝插针,立项目,做实验,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创新了一项项技术。这些技术部分达到省级先进水平。2004年,叶观瑞开展了粤西首例肝脏移植手术,并取得成功,填补了粤西地区肝脏移植的空白,也标志着他肝胆外科的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急病人之所急 敢为人先 27年的临床实践,使叶观瑞由一名普通医师成长为一名远近闻名的肝胆外科专家,由一名普通干部成长为医院高层领导,但他始终情系患者,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坚持战斗在临床第一线。 2005年7月,科室收治了一位胰腺癌晚期患者,其癌细胞已侵犯7个器官并重度贫血,病情危重。经确诊后,医生们极力主张分几次施行手术。但叶观瑞却认为病人身体十分虚弱,施行多次手术意味着要经受多次创伤,并且会大大增加病人经济负担。经过再三权衡,叶观瑞决定一次性为病人做手术。手术中,他用了5个多小时小心地切除病人癌细胞已侵犯的器官,并以腔肠代胃。手术后,他守在病人身旁,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直到病人完全脱离生命危险。据了解,在国内外科手术中一次性切除多个器官极为罕见。而叶观瑞手术的成功并保住了病人生命,又一次改写了县级市医院不能同时开展多个脏器手术的历史。 随着住院病人越来越多,叶观瑞也越来越忙。有时一天要做四五台手术,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有时遇上急救病人, 他二话不说,马上赶回科室参加抢救。二十几年如一日,他不停地与死神作斗争,拉回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给一个个患者家庭增添了欢声笑语。 念民生之艰辛 解困扶难 从医过程中,看着一个个普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叶观瑞内心煎熬。 当普通医师时,他就一边想方设法减轻病人痛苦,降低医疗费用,一边严格要求自己,因病施治,因病施检,对症用药。担任科主任和业务院长后,他通过引进创新技术,制定标准临床路径,探讨单个病种最高限价收费等,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叶观瑞出任高州市中医院院长后,更是针对医疗费用过高的情况一连开出了几剂猛药,如公开招标采购药物设备,公开点评处方医嘱,规定科室最高药比等。 27年的从医生涯,他以高尚的医德赢得了群众的尊敬和爱戴。经他治愈的病人会送上礼品,以表感激之情,但他总是婉然谢绝。对于部分无法推却的“红包”,他悄悄地送到住院处为病人缴纳住院费。不仅如此,遇到贫困的患者,他还常常雪中送炭,给病人买营养品或垫付医疗费。“我立志从医根本就没想到要赚大钱,只想当一名好医生,能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这就是我的愿望。”叶观瑞说。 灾难面前,危难时刻,他总是及时伸出援手,奉献爱心。去年9月21日,我市高州、信宜发生特大洪灾,叶观瑞第一时间启动了抗洪抢险救灾应急预案,部署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并立即派出一支医疗救援队紧急驰援灾区。 受伤生病的群众,缺衣少药的乡亲,牵动着叶观瑞的心。在洪灾发生后的日日夜夜里,叶观瑞和同事们放弃了休息时间,全力投入到抗洪抢险第一线,救治伤员。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医院共出动了车辆60多车次,救灾人员200多人次,免费诊治群众1900多人次,免费收治受伤群众15名,捐出药物、设备、现金30多万元,职工捐献善款近40万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省医学专家、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对此,叶观瑞淡然处之,他说,“我做的还远远不够。让病人看得起病,治得好病是我从政为医的目的,也是我最大的快乐。”他仍像往常一样,乐此不疲地穿梭于办公室和病房之间,为病人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