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0-12-21期 第第11版版:辉煌“十一五”

高州石鼓:茂名特色工业强镇

近年来,高州市石鼓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工业立镇”的发展战略,全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2009年,该镇实现了社会生产总值30.14亿元,增长25.85%,工农业总产值24.29亿元;实现税收5108.9万元,增长62.38%。该镇先后获得高州市工业立市考核一等奖、茂名市特色工业镇考核一等奖、茂名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渔网渔具生产专业镇等荣誉。自1993年以来,连续16年位居高州市经济综合实力十强镇榜首,成为高州市名副其实的工业第一镇。 实现三年再造一个工业石鼓 2006年底该镇新班子成立后,通过深入调研分析,重新确立了“工业强镇”发展战略,并提出了“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全镇工业总产值和税收翻一番,再造一个工业石鼓”的发展目标。为实现目标,一是培育壮大该镇特色支柱产业,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拉力。渔网渔具、造纸、制革、铸造、针织、木业、建材等是该镇的特色支柱产业。为巩固壮大支柱产业,发挥工业火车头作用,该镇从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扶持了九如网业、鸿瑞达木业、宏粤铸造、金墩纸业、奇慧针织、三A水泥厂、一鸣皮革厂等企业整合力量,改进技术,扩大规模,推进了全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009年该镇支柱产业年产值达13.8亿元,占全年工业产值的73.8%,年均增长11.3%。二是以优化完善投资环境为抓手,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吸引力。硬环境方面,该镇通过重新明确园区产业功能划分、加快“三通一平”建设、强化园区管理等措施,促进了全镇九罡、金墩、西基山、祥山四大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了工业发展的良好平台。据统计,自2006年以来该镇累计投入园区建设资金2亿多元,新增工业用地2000亩。软环境方面,建立健全了镇领导挂钩联系工企业制度,创建了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营造了诚实守信的商业环境。三是以招商引资为突破,不断增添工业经济发展动力。该镇建立健全了招商引资奖励机制,对招商引资的牵线人和承接地分别给予奖励,最高奖励可达20万元。同时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细化招商引资任务,强化招商引资措施,实行上门招商、网上招商,通过亲情招商、友情招商、以商引商,不断拉长招商引资的链条,扩大了招商引资实效。先后引进了奇慧针织有限公司、鸿瑞达木业有限公司、天然水产有限公司、六合新型环保建材厂等一大批投资过千万元、年产值近亿元的企业。据统计,2006年以来,该镇累计新引进工业项目91个,累计新增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 由于实施了“三力”齐拉,该镇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2009年实现了工业总产值18.69亿元,实现税收5108.9万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了91.6%和155.4%,基本实现了再造一个工业石鼓的发展目标。 远销海内外的石鼓渔网 该镇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渔网渔具生产专业镇,渔网产业是该镇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高州市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经济新增长点。 经多年发展,该镇现有渔网渔具生产企业189余家,发展形成了九如网业有限公司、银丰渔需品有限公司、树生网布厂、福权绳网厂等21家渔网渔具生产骨干企业。目前该镇500梭以上的新型网机及双结网机生产线30多条,渔网编织专业村2条,家庭式渔网编织户5000多户,从业人员近20000人,年生产能力6万多吨,渔网年产值7.26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38.8%。产品主要有捕涝网、旅游网、建筑安全网、虾网、农用网及各种绳、线、缆等13类60多种。同时该镇拥有扬名全国的渔网专业市场,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周边还形成了2条渔网渔具销售专业街,是全国区域性的渔网渔具集散地。全镇从事渔网营销的人员超过6000人,年成交额近5亿元。石鼓渔网远销四川、福建、云南、安徽、贵州、广西、海南、浙江等地,部分出口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石鼓被誉为“渔网之乡”。 用工业化思维办农业 该镇强化用工业化思维办农业的理念,积极引导农业走产业化的路子,发展了养殖、南药、花生、蔬菜、花卉五大特色基地。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顺达种猪场、湖塘畜牧水产有限公司、潘氏饲料有限公司、潘茂芬养殖场、山里养殖场等为龙头的农业企业。其中顺达种猪场的生猪年繁养能力超过12万头,年创税利260万元,成为全镇农业的“龙头”。目前,养猪、养鱼已成为该镇农业的龙头。全镇生猪年出栏量28万头。现有国家二级种猪场2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茂名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全镇淡水养殖面积达2.2万亩,渔业年产值超2亿元。为不断拉长渔业生产链,该镇针对镇内养殖面积大、产量多但无法进行自主加工鱼片的现状,于2009年新引进了一家罗非鱼切片加工企业,投资总额1200万元,年设计加工能力达到6000吨,形成了一条集鱼料生产加工、水产养殖、切片加工的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了农业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效保障了农民增产增收。 本报记者 朱焕特约记者 莫晖通讯员黄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