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0-08-06期 第第04版版:再造秀美银杏——茂名对口援建地震灾区全实录之六

向林(汶川县委常委、纪委书记,汶川县银杏乡挂点领导):

茂名援建银杏实现了沿海文化与藏羌文化的融合

向林,汶川县委常委、纪委书记,汶川县银杏乡挂点领导。这位健谈的汉子在谈起茂名对口援建银杏乡工作时,对我市对口援建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对我市援建工作组把沿海先进的理念融科学援建之中更是赞不绝口,认为茂名援建银杏实现了沿海文化与藏羌文化的融合。 灾后重建工作的好手 两年的时间里,茂名援建银杏乡创造了“茂名速度、茂名精品、茂名水平”,来自改革开放前沿地省市的精品意识、效率观念、创新精神和务实作风,给汶川县以及银杏乡干部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向林说,茂名援建人在道路不通的情况下,从当年红军过草地的路线绕路到了银杏,他们带着对灾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带着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重托进入灾区,他们把银杏当家乡,把帐篷当新居,把灾民当亲人,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走遍了银杏的每一个村寨、每一个农户,了解灾后重建中老百姓的需求。“他们来自沿海地区,经济工作是好手,群众工作是好手,令人想不到的是,他们在少数民族地区搞灾后重建工作也是能手、好手。” 四川话与茂名话的碰撞 记者在采访中听说,我市对口援建工作组成员最怕听到银杏人说“马上 !”这其中是有缘故的。原来,工作组成员与银杏乡干部一起下乡时,每次都约定时间。可是经常是到了时间却不见人。打通电话,对方说:“马上,马上!”等了半天还是不见人影,打通电话对方还是说:“马上,马上!”往往,这一“马上”就是一二个小时。细细打听后才知道,这四川话的“马上”是“晓得,知道了”的意思,而不是我们茂名人所认为的“十万火急的马上”。这实际上不同地域语言文化的碰撞 ,“但是,茂名工作组干部和乡干部实现了无缝对接,相互交流,推进了援建工作的不断向前。”向林说。 援建有预见性和超前性 向林印象最深刻的是茂名援建工作组的预见性和超前性,说这对当地的干部群众很有启发。地震发生后,基层干部忙于应对各种事情,缺乏对灾后重建前瞻性的考虑。如兴文坪村上坪组,在地震中所有房屋全部被埋,要在原址找安全的宅基地非常困难,最后采取了工作组的意见,把山上的群众搬迁到集镇中安居,他们也从农民变成了居民,这就是超前性的具体体现。还有以前银杏乡的公共卫生保洁是突击性的,有人来检查才大搞卫生。工作组说这样是不行的,要有机制,随后即成立了乡公共事业服务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现在银杏乡的公共卫生走在了汶川县的前列。再次就是茂银大桥。原来的规划中是没有茂银大桥的,后来援建工作组考虑银杏未来的发展以及老百姓的出行方便,调整增加了这个项目。然而,在规划建设的时候,连老百姓也怀疑,在银杏这个“山旮旯”建桥是否有的必要。 沿海文化与藏羌文化的融合 我市援建银杏乡任务的顺利完成,茂银大桥、藏羌民俗文化广场的建成等等,其实就是沿海文化与藏羌文化的融合。茂名的对口援建工程注重可持续发展。针对银杏妇女心灵手巧会羌绣的特点,在项目调整时增加了藏羌民俗文化广场。向林说,四川省阿坝州党委已经决定把阿坝州羌绣生产、科研培训基地落户银杏乡藏羌民俗文化广场,汶川县委也把这里作为县羌绣文化产品展销点之一。“现在,藏羌民俗文化广场建起来了,茂银大桥建起来了,才觉得这桥真是很有必要。茂银大桥把两岸的风水高度集中起来了,而且它为与银杏未来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个美丽银杏已经出现,一个富饶的银杏即将出现!当整个阿坝州交通、基础设施腾飞的时候,当整个阿坝州家家有产业、户户搞旅游的时候,就是银杏乡经济腾飞的时候,那时候银杏乡也是家家有产业、户户搞旅游了。”在谈到银杏乡未来远景的时候,向林显得很激动。 责编:黄 石 张翠玲文字:黄 石 张翠玲 摄影:黄 石 张翠玲 美编:蓝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