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15版版:红树林

下一版>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0-03-04期 第第15版版:红树林

春联不能少了文化味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门口贴对联,是咱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于是,除夕之前,上街采买年货的时候,就很郑重地将“春联”列在应买年货之首。 逛了几个卖春联的摊子,千篇一律的印刷品,千篇一律的吉利词堆砌,不但看着俗,而且很多春联对仗不工平仄不整。“没文化。”感慨之后,妻子建议我自己买红纸回家,自己写。以前在乡下时,每年的春联确实是自己作对自己写的,但深知自己的毛笔字不怎么样,更无法与印刷体相比,何况,自己写还得去买墨水毛笔什么的,太麻烦。最后,只好随便买了一对还看得过去的春联。 初一早上出门走亲戚,顺楼道走,看了5户人家的春联,一家的春联与我的一样,另一家也还说得过去。有两家的春联就让人喷饭了,一对是:“吉祥如意全家福,恭贺新禧满堂春。”另一对是:“恒安一生事事顺,关爱和谐同腾飞。”这都什么跟什么呀? 街上卖的春联,多不讲究平仄和词性对仗,而一些企业,为了宣传企业形象,制作了一些所谓的“春联”派送,只考虑宣传自己的企业,全然不顾对联最起码的讲究和要求,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一次微服出巡中,发现一屠户因不识字家门口没贴春联,便为其写了一对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很是贴合屠户的身份。 虽然如今的对联放弃了一些比较生硬的要求,但也并不是字数相等就是“对联”。春节贴春联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就跟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等都属于“我们的节日”一样,我们不应该只继承其形式,而是要在继承弘扬的基础上,挖掘和发展其文化内涵,代代相传,延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