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07版版:荔风

下一版>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0-01-22期 第第07版版:荔风

灵魂的探险者

——读廖君散文集《信念纪》

廖君先生我很早就认识,也知道他业余从事写作,但对他的文章并不熟悉。直到2004年,我受命撰写一部茂名地方新文学史,在阅读材料和写作的过程中,读完了廖君的第一部散文集《西涌之湄》,这才真正发现他的文学才华。其中被用作书名的名篇《西涌之湄》堪称作者早期的代表作,文章显示出来的写景抒情的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将故乡的淳朴风景和浓浓的人气完全融为一体,读者嗅之欲醉,作者写之不忍释笔——‘故园之美,历久弥醇,永恒地侍弄我朴素的生命。’这一副笔墨相当的成熟老练,即使在作者自己笔下也几乎是绝无仅有,可见妙笔只能天成,只能是作者将一潭生活的美酒存封多时之后,偶一启封才有绝佳的淳香扑鼻而来。”(《茂名文学史纲》第三章) 这一看法我至今坚持,但其中一点却需要更改,那就是这种写景抒情的突出才能已经被作者发扬光大,再不是偶一为之的灵感乍现,而成为他笔下文字的常态,可见作者对文字和情感的操控能力已更上层楼。这一点,我们从作者将出版的新书《信念纪》的“行走归来”专栏可以见证。 《信念纪》是作者已经面世的第二部散文集,笔者既然有幸先睹为快,自然首先就要到书稿中去寻找那些我自认为可能代表作者最高水准的部分,想看看五年过去,作者是否又有佳作新构。“行走归来”,一看就知道属于游记性质,必不可少写景和抒情的笔墨,我打开这一“专栏”,试读一篇《对歌丽江》,果然欲罢不能。廖君不仅没有让我失望,而且收获到意外的惊喜。之所以讲“意外”,是因为我知道廖君在政府职能部门工作,写作只是业余爱好,要想在短短几年间取得很大的进展,是很困难的,可事实却让我真的“意外”了。 但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意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想这大概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作者在一系列的游记作品中再次展示并大大地发展了自己的长处,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能够准确、生动地刻画出游览之地的自然和人文风光,并将自己的情思与感怀寄寓其中,文理上做到了情景交融,文字上也表现得驾轻就熟,从容自信,这是艺术走向成熟的表征。第二,廖君的这些游记作品没有止于写景抒情,而是大都能够另辟蹊径、另选角度,写出自己对所到之处的独特体验和别样感受。这是此类文章写作中最难的,它需要作者打开另类的眼光,看到一般人难以看到的东西,写出一般人不会去写的独特景观,说出一般人说不出来的内心感受。但廖君基本上做到了,这才是这些文章最具有价值的地方。如云南迪庆香格里拉,他不仅写出了他看到的迪庆香格里拉、丽江香格里拉,而且写到了他没有看到的云南怒江香格里拉、四川稻城香格里拉、青海大峻香格里拉。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香格里拉呢?用心的读者一定已经读出了他的结论。作者要写的只是他心中的香格里拉,无论哪一个,只要美,只要圣洁,那就是香格里拉,也就是说香格里拉与其说是一个固定的地方,不如说是人们心中向往的一片净土,一个理想的飞地。 但是,阅读书稿,给我最大震撼的还并不是“行走归来”,而是“深度”专栏里的若干篇什。而这,才是最大的“意外”之处,也是让我对作者真正刮目相看的主要原因。 “深度”代表的是作者的深度思考,是哲学层面的思想随笔,其中有两个明显的思维向度,一是哲学,一是历史。前者主要体现在三篇相互关联的重磅文章;《天问:让文明的阳光在无限中盛放》、《地究:年轮中观窥史前足印和恐龙的雄武》、《人源:女娲和犹太神话里求证生命的脉络》;后者主要体现在《回避诗情——南京1937年摇的另一种解读》这篇文章中。 “天问”、“地究”、“人源”,毫无疑问。作者在此三位一体的宏大结构中试图展开的是一种哲学的本体论追问。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哲学原典 《周易》之 《文言》有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可见天、地、人的三位一体结构是中国哲学的固有特色。 但是,今日廖君的三篇长文却并不单单以古为据,而是同时借鉴了西方哲学和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通过对宇宙起源、地球历史、人类生命奥秘的探索,寻找宇宙和生命的真相与真理。 这种思路应该说是唯一有效的途径。因为,一方面,传统哲学纯粹的抽象思辨无法得到实证,而纯粹的科学却又摆脱不掉实用主义的泥淖,无法触及最后的真理,尤其是人生的真理。另一方面,从现代科学的起源看,它并不是来自单纯的知识冲动和实用道德,而是来自古老的哲学追问,也就是说,恰恰是哲学的真理冲动,引发了科学的热情。这一古老的秘密被现代科技的实用主义欲望掩盖得太久了,所以使科学回归哲学的古老智慧,等于帮助科学找回自己丢失的灵魂,从而恢复她的历史名誉。它们充分地体现了作者隐秘的智性回归的热情和对生命的直接价值承担,比一般表面的现实主义社会批判更具有本原性意义。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几篇文章涉及大量的现代核物理学、天体宇宙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和生物考古学、基因遗传科学、中外神话学以及一般的哲学、心理学和文学史知识,我们在此不必也不可能一一地去复述,但作者为此所下的功夫却令人叹为观止。 同样,作者在写作《回避诗情——南京1937的另一种解读》时,也必然作了极其充分的准备,搜寻、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材料,从而使得这篇文章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情绪慨叹或历史复制,获得了沉重而摇深刻的历史感情,达到对生命与人性的本质探源的深度。 我还想说的是:廖君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和政府公务员,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却花大力气同时从哲学和历史的维度切入这个喧嚣的世界,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思想探讨,不断进行着艰难的思想之旅,实在令人感喟!如果不是具备深度关怀人类命运的大灵魂者,是不会这样做的,也是做不了的。